王启正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中学,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民以食为天”这句中国谚语道出食物是人物质上的依赖物,而人在精神上的依赖物当属文学,尤其是随平民文化而兴起的小说。中日文学和饮食文化师出同门,除了有共同受《诗经》影响下而产生的独特的留白,也有受地理影响而产生的东亚文化的相同点,比较文学家或美食家喜欢在文学或饮食各自领域对中日文化进行对比,但若将饮食与文学结合思考,并对中日文学加以比较,我们会看到更多从未发现的美感,除了可以增强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或自信之外,也能对日本文化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先说中国饮食,中国的饮食更注重调味,即用庞杂多样的次要元素来凸显主元素,如川菜中的鱼香肉丝,菜品的主味是鱼香的甜辣,口感是肉感,色泽为红,但其往往会加入笋、木耳等并没有味道的蔬菜,为了补充硬脆的口感与白黑绿的色泽。试想:若仅有肉的鱼香肉丝,是否会因缺乏对比以致麻痹舌头,从而尝不出肉的丰腴了呢?但调味并不光是衬托,笋、木耳也为菜品提供了深层次的品感。这与日本料理有着极为显著的不同。总而言之,中国的饮食中主料与辅料是菜品的首要元素,一个精细的厨师总是从这两方面考虑菜品的选材,并通过这两方面的配合发挥一道菜的真正味道。
再说中国文学,食物上的特点很明显地折射到了文学上,以《水浒传》为例,在《风雪山神庙》一章中林冲受一系列情形所逼,最终投靠梁山,从故事中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林冲上梁山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原始的自发行为,而是在多方外力推动下完成的。在误入白虎堂之后,林冲丝毫未改本性,情愿在沧州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丝毫没有上山当土匪的念想。
在《刺配沧州道》中押送路上林冲受两个端公设计陷害,并被鲁智深相救后,他也仅表示 “饶他两个性命”,仍不愿落草为寇,执意去沧州做一个好囚犯。之后,在管营、差拨的妥协与陆谦、富安二人的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才借着酒劲儿将情感全部释放,最终完成了性格与命运的巨变。通过这一切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在林冲性格的完成过程中,所有的推力与衬托都来自外界,哪怕最后的激情杀人也借了不少酒劲。文中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李小二,除了表面上起到联系人物环境的作用之外,他更有一个深层次的作用,即用其保守、冷静来衬托林冲的更保守更冷静,在得知陆谦、富安二人的到来与阴谋后,李小二劝林冲 “小心不为过”“莫焦躁”,却不知后文林冲比他更为周全,哪怕在激情杀人之下,也冷静而有逻辑地砍头祭天,收拾行李,还不忘带上半壶冷酒向东走去,因为西边儿有集市。李小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正如前文所提的鱼香肉丝,用一道胜过一道刺激的辅料来完成主料。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总结此段那便是两位主角像是铁轨上的火车,其他的一切配角与其他要素都是铁轨与信号系统,引导主角前往某处。
接下来看日本的饮食,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食物的味道被分成了相对独立的单元,并使用了极少的调味,以此呈现食材最原始本质的味道,先以较有代表性的寿司为例,从整体上讲,在寿司宴中,各个寿司以淡味到浓味的顺序相对独立地享用,相邻寿司间还会利用姜来阻止味道存留延续形成“串味”。从个体上讲,寿司在其内部也是米饭与鱼肉的单纯的结合,两者泾渭分明,高级的寿司往往注重肉的新鲜度,还原其中味,其他的日本传统食物,如怀石料理,牛片,或多或少地遵循此规则。
再看小说,以夏日漱石的代表作《心》为例,在《心》中主人公自然为先生,在先生幼年受骗—爱上小姐—害死情敌—最终自杀的过程中,“我”只承担了一个讲述串联者的任务,是一个利用信营造结局的工具人。例如,前部分疑似作为主角的“我”,其行为大都是与先生有关,“我”的家事在完成引出先生的感慨的使命后就草草地结束。其中“小姐”或多或少的暧昧举动是促使先生反诘内心与考虑自身情感的导火索,自小姐出现后,信中对自身感情的剖析篇幅大量增加,K的任务也只是先生的内心深处阴暗面得以释放的一个“物体”,K加入这场争夺小姐的战斗的过程也即是先生阴暗性格的暴露过程,与其说是K之死改变了先生的性格,不如说是暴露了先生本身的内在性格,而这也正是该小说的主题,正如日本饮食的显著特点,重点在突出主要角色的本质与内在的性格。
当然,作为师出同门的中日文化其文学与食物中的共性也极为显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留白”。此词最先用于描述中国画,但其在饮食与文学领域也同样适用。例如,西方菜中常出现作为主食的豆、薯味,多半参与了与其他食材共同的料理,而看似例外的面包,其实也融入了黄油,奶油的参与和烘烤,这与我们的大馒头是两样的。中日饮食中主食脱离了共同程序,作为单独的一项出来,如米饭、面条这样的主食,自然承担了饮食中独特的留白任务。
在中国文学上除了《诗经》与“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名句之外,《红楼梦》也多次使用了留白的手法,三十五回末与三十六回始,宝玉叫黛玉,却又在下章无有后续,这便也是一个留白了,其实读者不难猜出,此后便是宝玉如何安慰黛玉,而若不采取这手法,将细节再写,难免重了三十四回的老套,而众观整个红楼,无论是各个各物的话中话,局中局就连饭桌上的一肴一菜,一行一动,都充满意味,而作者从不真心点出,最多也只是借角色之口对读者再稍加指点,全凭留白靠读者想象。
而在《心》中,作者有意对先生的来历、身份、其特殊古怪的行为、性格,妻子都半遮面,在最后信件到来前,先生与“我”最后一次相会散步并许诺告其真相时,也使用清淡笔法,除了留了个神秘吸引读者之外,还有一层以清淡现状烘托信件而带来的高潮爆发的意味。
中日饮食小说的共性一是由于两国在地理上的相似与邻近,二是同受儒家佛教的影响,个性之处则中国地处大陆,对外交流相对频繁,加之气候多样、物产丰富,使得饮食与文化走向“杂”,而日本地处岛国,文化相对封闭,使得饮食与文化走向了“纯”。在近年全球化的时代,中日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交集,中国的饮食影响到了日本,发明了日式拉面“杂”的食物,中餐也在日本受到普遍欢迎,近年日本的断舍离、简约的设计风格与生活理念,也深受中国年轻人喜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两国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上的友好往来与相互学习,进行两国的文化及文学比较研究,不但在学术上能有所建树,更能开阔国民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在摆脱民族主义上起到积极有意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