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敏
(江阴市长泾医院,江苏 无锡 214411)
阴道助产是常见的一种分娩手段,会阴切术是助产士的首选方法,在助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一般分为正中侧切和后侧切[1],但是,有研究显示[2],后侧切术产妇产后的切口愈合时间长,甚至部分产妇还会发生切口感染,对于产妇预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于是临床发现会阴正中切开术,不仅能扩大阴道,帮助阴道自然分娩,缩短第二产程耗时[3];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出血量和切口感染[4]。为了探讨正中侧切和后侧切两种助产方式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就诊的46例产妇为对象,总结报告如下。
研究选取的对象均来自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从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这个时间段中选取其中的46例为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最小产妇21岁,最大产妇44岁,平均年龄(26.40±2.50)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40±1.10)周;观察组最小产妇20岁,最大产妇41岁,平均年龄(26.50±2.55)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50±1.50)周。产妇的年龄和孕周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46例产妇于产前均测量宫高、腹围,并且行B超检查,确定胎儿的胎位和大小,对产妇会阴进行检查,确定无水肿、过短或静脉曲张等不良情况之后,当第1产程宫口开至10 cm时;对照组行会阴后侧切术,术中将自己的食指和中指伸入阴道,撑起阴道壁一侧,避免挤压胎头,使用切开剪将会阴后联合中线间向右侧或者左侧偏45°,结合宫缩情况剪开,长4~5 cm,用纱布压迫止血,如果出现血管出血,压迫后使用止血钳结扎止血,修剪切口至平整;缝合阴道黏膜层,于切口顶端1 cm处,使用可吸取线进行缝合,然后合好处女膜断端后再继续缝合,至前庭黏膜处,于前庭粘膜和皮肤交界部位打结,检查切口缝合良好;使用可吸取线间断缝合外阴皮下组织;4号线间断缝合皮肤层,4~5天后拆线;观察组行会阴正中切开术,沿着会阴后联合正中垂直下方切口,长度2~3 cm,阴道黏膜层和外阴皮下组织缝合与对照组相同,观察组行可吸取线进行皮内缝合,无需拆线。
比较产妇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切口愈合情况和切口感染、裂开情况进行登记比较。切口愈合以切口表面平整,周围无红肿或者压痛,表示为I期愈合;切口平整轻微发红,硬结性压痛为II期愈合[5]。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百分数占比为人数/总人数,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平均年龄、病程数据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2.2 5±0.5 0)天,对照组(4.5 0±0.5 5)天,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4.526,P<0.05).
观察组出血量>1 0 0 m L 的比率低于对照组(P <0.0 5),切口I 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感染率和裂开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妇营养过剩,胎儿过大等情况非常常见,增加了产妇分娩时的难度,这也导致会阴侧切在阴道助产分娩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6]。产妇分娩会阴侧切不仅是保证胎儿顺利通过产道,确保胎儿能顺利分娩,并且还能通过阴道助产,减少对产妇宫体及周围组织器官的伤害[7]。会阴正中切开术的切口会阴正中的组织薄,减少对组织肌肉的拉伤,从而降低出血量。正中下切开的合张力小,便于产后缝合,减少牵拉痛。会阴侧切部位的组织较厚,肌肉的张力大,缝合缝针的直径较长,且产后会阴切口在术中及术后的牵拉痛比较明显,术后产妇发生水肿、感染的概率高[8];侧切术缝合时间也比较久、针数多,部分产妇的异物反应也比较大,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高,甚至会发生切口延迟愈合情况[9-10]。正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进行正中下切开,最终产妇的出血量绝大部分均≤100 mL,切口86.96%都实现I期愈合,无感染或者裂开现象,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会阴正中下切能减少出血量,促进切口愈合,并且降低感染或者裂开等现象,能明显降低对产妇的伤害,促进产妇产后恢 复,相比会阴后侧切更加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表1 出血量、切口愈合及感染情况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