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花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200)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对患者危害较大,主要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所导致,衰退后会导致卵泡的应敏感度不断降低,并且激素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致使阴道出现不规则出血现象,且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贫血症状,需要及早采用有效药物治疗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1]。本次研究主要对诊刮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报告如下。
研究时间为2014年6月~2018年6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40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46.5±8.5)岁。对照组年龄在41~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8.5)岁。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均有可比性(P>0.05)。
1.2.1 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
患者接受诊刮术后第3天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国药准字H20120041;荷兰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1片/次,1次/d,以21d为一疗程,停药后若患者出现撤退性出血现象则在4d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共治疗3个疗程。
1.2.2 观察组实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患者接受诊刮术后第3天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20000648;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g*1片/盒),1 0mg/次,每天1次,以1个月为一疗程,总共治疗3个疗程。
对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
研究中采用软件SPSS 17.0分析整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P<0.05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血清性激素水平
表1 血清性激素水平
组别 n E2(pmol/L) P(nmol/L) PRL(μg/L) LH(U/L) FSH(U/L)观察组 30 119.12±6.18 1.84±0.16 14.02±0.73 5.84±1.52 11.23±1.89对照组 30 71.14±4.36 1.03±0.08 10.14±0.65 6.82±1.36 12.48±1.96 t -- 34.747 24.801 21.742 2.632 2.515 P -- 0.000 0.000 0.000 0.011 0.015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其中1例呕吐,1例胃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2例呕吐患者,2例胃部不适患者,2例出汗患者,2例眩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临床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首选诊刮术,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雌激素内膜生长法、孕激素内膜脱落法以及雌激素内膜萎缩法在排除恶性病变后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且复发率较高,所以选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米非司酮具有持久性的抗雌激素调节功能,对子宫内膜的增生具有较好的疗效,该药属于孕激素拮抗药,是人工合成19-去甲睾酮衍生物,不但可拮抗孕激素,还可直接作用于生殖内分泌轴,并且可延迟排卵,对卵泡发育有抑制作用,还可诱导黄体溶解,致使患者体内孕激素水平以及雌激素水平不断下降[2]。另外,米非司酮还可有效抑制黄体生成激素以及促卵泡生成激素的分泌,进而阻止卵泡发育,使得卵巢内残存卵泡萎缩速度不断加快,患者快速进入绝经期。患者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之后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萎缩以及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保证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处于相对稳定水平,进而有效避免出现突破性出血或者撤退性出血[3]。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诊刮术后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可保证疗效,降低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