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琴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青海 海东 811100)
以本院行保守治疗的40例宫外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5年6月~2018年6月,年龄22~34岁,平均(29.6±1.7)岁;停经史43~56d,平均(47.3±3.1)d。纳入标准:(1)符合宫外孕诊断标准;(2)主要表现为停经、阴道出血、腹痛等;(3)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超过500IU/L;(4)包块直径不足4 cm;(5)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2)存在保守治疗禁忌症;(3)重要脏器伴有严重疾病或严重功能不全。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A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剂量0.4 mg/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2周;B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剂量75 mg,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周。
完成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统计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例数;记录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
痊愈:消除临床症状,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消除包块;显效:显著缩小包块,超过70%,血β-HCG水平低于1000IU/L;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小包块;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A组与B组疗效比较[n(%)]
B组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低于A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A组与B组相关指标时间比较
表2 A组与B组相关指标时间比较
注:与A组比,*P<0.05。
组别(n=20) 血β-HCG恢复正常(d) 包块消失(d) 腹痛消失(d)A组 22.5±3.5 22.2±4.7 14.6±3.1 B组 14.1±2.8* 12.8±2.6* 8.2±0.8*
宫外孕的引发原因多是输卵管浆膜层、浆肌层炎症,轻度时主要表现为输卵管粘连、狭窄,重度时则会降低纤毛运动功能,阻碍受精卵运输,造成异位着床。宫外孕发生后,如未能及时诊治,严重情况会引发腹腔大出血,甚至引起休克、死亡。临床以手术方式治疗宫外孕时,输卵管需要切除,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案。甲氨蝶呤属于嘧啶类药物,可对四氢叶酸合成做出阻碍,也就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降低四氢叶酸转化量,减少DNA、RNA合成,使异位胚胎失去营养支持,避免分裂发育[1]。甲氨蝶呤作用下,胎盘绒毛膜局部可发生坏死,致使胚胎萎缩脱落,中止宫外孕,不过,甲氨蝶呤有效剂量下,会损害消化系统、皮肤等,导致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降低治疗的安全性,同时,该药物也需要较长的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疗效并不满意。米非司酮为孕酮拮抗剂,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对排卵及着床做出拮抗,子宫内膜在该药物诱导下出血,且绒毛蜕膜在药物作用下也出现萎缩、坏死,减少黄体素分泌,实现治疗目的[2]。米非司酮治疗期间,可对糖皮质激素做出抵抗,使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减轻;米非司酮还能够对丘脑-垂体-性腺轴做出有效抑制,使包块萎缩、消失速度加快,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综上,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的总有效率相当,但米非司酮可减少不良反应,缩短患者病程,更为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