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良,黄 玮,阮婷婷
(宁都县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2800)
子宫肌瘤在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生与患者雌激素水平过高、孕激素受体与雌激素受体过度表达有较大关系,孕激素刺激患者子宫肌瘤细胞不断分裂,为子宫肌瘤生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子宫肌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子宫出血、月经不规则变化、痛经、腹部压痛肿胀伴下坠感、不孕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该病的治疗必须从控制雌激素方面入手,米非司酮属于新型孕激素拮抗剂,能缩小瘤体并改善临床症状,在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中被广泛应用[1]。今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该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宫腔镜检查结合相关诊断标准[2]得以确诊。患者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疾病患者;②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③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④药物过敏患者。用双盲法将全部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以50例为一组。观察组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1.6±3.7)岁,病程为6~31月,平均病程为(15.8±1.8)月,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混合性肌瘤的例数分别为29例、12例、8例与1例。对照组年龄31~53岁,平均年龄(41.7±3.6)岁,病程为5到30月,平均病程为(15.7±1.9)月,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混合性肌瘤的例数分别为28例、11例、9例与2例。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中年龄、病程、肌瘤位置等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存在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该药为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010633。嘱咐患者在月经来潮第1d临睡前服药,每日服用一次,连续治疗三个月。其中观察组患者每次服用剂量为12.5 mg,对照组患者每次服用剂量为25 mg。同时需注意:①月经来潮2d内禁止白天服药;②治疗期间要禁止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注重营养均衡。
①疗效观察[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极大改善,瘤体缩小程度超过50%,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瘤体缩小程度在20%到50%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迹象,瘤体缩小程度不足20%。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不良反应主要是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尿素酶升高、无力、皮疹与头痛。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FSH、LH、E2。
凭借SPSS 20.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工作。在此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数据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应用x2检验方式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表示,并应用t检验方式进行比较,若检验结果则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FSH、LH、E2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子宫肌瘤在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属于良性肿瘤。患者发病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痛经、流产或不孕。针对该病的治疗过去常给予子宫切除术治疗,但该术易导致患者机体内分泌异常,引起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患者雌孕激素水平较高有很大关系,因此给予患者米非司酮治疗非常必要。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类固醇药物,抑制孕激素效果好,能限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另外该药的孕酮受体亲和力很高,能诱发构型改变,强化孕酮受体蛋白与热休克蛋白结合,竞争性抑制孕酮受体,有效阻断孕激素,溶解机体卵巢黄体,降低雌孕激素水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FSH、LH、E2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与雌激素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与雌激素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子宫肌瘤体积(cm3) FSH(ug/L) LH(U/L) E2(pmol/L)观察组 50 30.2±3.5 6.7±0.6 7.9±0.9 164.2±9.5对照组 50 33.9±3.7 8.2±0.8 8.5±1.1 191.6±12.3 t 5.137 10.607 2.985 12.466 P 0.000 0.000 0.000 0.000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肌瘤患者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能缩小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降低雌激素水平,而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