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温针加拔罐治疗颈椎病56例疗效观察

2018-03-06 01:44:35杨喜兵杨帆沈来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施氏温针夹脊

杨喜兵 杨帆 沈来华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施氏温针加拔罐治疗颈椎病患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的112例患者均为我院针推科门诊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确诊为颈椎病[1]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56例,男性29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3.9岁。对照组56例,男性2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2.8岁。经统计分析,两组在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施氏温针加拔罐治疗。选穴:颈椎3~7夹脊穴、天柱、大椎、肩井、后溪。肝肾不足型加太溪、足三里,行补法;风寒痹阻型加风池、风府,行泻法;血瘀气滞型加合谷、膈俞,行平补平泻法。上述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进行温针灸,将艾绒搓成如大枣样大小捻裹在针柄上,点燃并燃尽为1壮,每穴灸3壮,留针30min,起针后再行拔罐治疗(选玻璃罐用闪火法吸附),留罐10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加拔罐治疗。治疗方案同治疗组,但不进行温针灸治疗。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①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劳作;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颈、肢体功能明显好转,不影响工作;③有效:临床症状好转,但未完全缓解,仍需治疗;④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治疗组对照组3.268±0.152△*4.714±0.165△56 56 7.429±0.135 7.339±0.156

3.3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4 体会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等刺激或压迫周围脊髓、神经及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骨痹”“阴痹”之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本病的发生风寒湿邪气侵犯是主因,故治疗当以温阳通脉、舒筋散寒为主。针刺治疗时多取膀胱经及督脉两经之穴位,而颈椎夹脊穴恰是膀胱经及督脉经气外延重叠覆盖之处,刺激夹脊穴可以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温针疗法可以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将热力通过毫针传至病所,其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早已被熟知。而且,温针还可以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吸收,消除水肿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达到缓解颈部肌肉的牵张,消除肌肉痉挛。笔者所采用施氏温针有如下特点:①温针非灸:温针以针刺而言,其对穴位的选择、补泻手法的运用,与针刺法无所殊异;②艾温导气,行针调气:③虚实寒热皆可行温针:虚者得之有助,实者得之能散,寒者得之能温,热者得之藉以疏泄也;④温针热量的大小、轻重,要在部位、时令、体质、病情等方面斟酌。施氏温针加拔罐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罐三者的协同作用,可以强化温阳通脉、祛瘀宣痹的作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8.

猜你喜欢
施氏温针夹脊
夹脊穴考辨
光明中医(2022年8期)2023-01-04 20:31:58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施氏矿物同时吸附磷酸根和Cd(II)的研究
施氏和孟氏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颈夹脊”源流考略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