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佳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同样面对突发性心脏疾病,不同的抢救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便携、易于操作,是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一种设备。此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自救互救技能?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和预防,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心内科专家李晓鲁。
AED与急救新观念
近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杨某在运动时突发猝死状况,被紧急送往医院。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上海理工大学。2017年10月17日下午,装配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区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成功救治一位在操场突发心脏骤停的学子生命。
“这两则新闻我都看了,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当发生心脏骤停时,最有效的救治手段就像上海理工大学这则案例一样:‘第一目击者快速实施胸外按压+心脏除颤。” 李晓鲁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国每年心脏骤停(SCA)死亡人数高达54万,其中90%发生在院外公共区域,相当于每一分钟都有人因此而死去,而救治成功率不到1%。“單看心肺复苏实施率,美国可以达到46.1%,中国只有4.5%。而AED是继徒手心肺复苏术后,使心脏急救可以推广至大众的重要发明。”
AED区别于传统除颤器,可以经内置电脑分析和确定发病者是否需要予以电除颤。除颤过程中,它有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对多数人来说,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讲,AED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不过,在李晓鲁看来:“就目前情况来说,在校园、公共交通枢纽等场所安装AED设备实在很必要,却并非势在必行。如果说是心肺复苏技术是雪中送炭,AED就是锦上添花,没有技术支持,设备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实际上,心肺复苏技术非常简单,正常人稍加培训即可掌握。在李晓鲁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心脏病突发,就是因为老伴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为医院急救车的赶到争取了时间,最后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这段时间,我正着手联系相关部门走进高校开展心肺复苏技术培训,下一步将会走进社区宣传。”李晓鲁表示:“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尽快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已刻不容缓。”
生活方式病的“健康处方”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在李晓鲁急诊接诊过程中,“平常大概两三天会有一台手术,高峰期曾经有一个晚上做了七台心脏急救手术。”
据介绍,冷空气刺激会引发血管骤然收缩,由于原有血管的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上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便使血液流通受阻,局部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复发;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也容易造成血压波动;此外,冬天人们往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水平等,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也会增加。
坐诊中,李晓鲁时常遇到凌晨去千佛山晨练突发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为此,他建议“中老年人的晨练一定要选择在九点之后,以自己感觉舒适为标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另外,年过40岁的人,特别是心血管慢性病患者,如果长期工作压力大,有必要随身携带心脏急救药。”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出现低龄化趋势,40岁左右的患者逐渐增多。在李晓鲁看来,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熬夜、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急脾气等。为此,他开出了一张“健康处方”,包括早睡、戒烟、适量饮酒、荤素搭配、冷暖适宜,“此外,最重要的,健康的情绪是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