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霞
[摘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小学生目前的写作现状却令人担忧。结合当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实际,笔者认为充分发掘教材的潜能,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是对作文教学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叶圣陶先生对于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对如何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有诸多启发。
[关键词]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 小学作文教学 文学再创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H年版)》中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小学生的写作现状却令人担忧。从高年级段来看,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作文缺乏童真童趣,充斥着大量假话、空话、套话。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生活积累,二是缺乏有效的指导,三是未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子”进行长期的训练。结合当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实际,笔者觉得充分发掘教材的潜能,对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是切实可行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那么,笔者所说的文学再创作到底是什么呢?这里主要是指以儿童文学为主的创作。所谓“再”,是指建立在课文基础上的创作。具体而言,即指依托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情节结构、思想内涵等,根据其提供的各种文化信息,包括各种隐性和显性的信息,如人物特点、文章意指、赋意形象、甚至修辞手法等进行的第二次创作。鼓励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形式,赋予其新颖的情节和表达方式。在思想内容上,秉承原课文的内涵,适当进行适合于小学生个性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拓展。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文教育家。他对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是他长期教学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从事写作、编辑的经验总结。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今天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将重點谈一谈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的启示。
一、深入阅读是基础
读写结合是国内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常规经验。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里,叶圣陶表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阅读能力,还要立足课文,把课文讲透,使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学会表达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对《钱学森》一文进行文学再创作时,笔者从课文人手,紧扣“爱国”这一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相关资料的介绍,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钱学森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和他那“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高尚情怀。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十二点到了,一台古钟“咚咚”地敲了好多下,一道金色的光线射进了一扇透明的玻璃窗,里面的小女孩正在熟睡中……一位中年妇女,穿着旗袍,走了过来,倒了一杯水,微笑着走到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身旁,逗起了孩子。这时,一名男子从楼上走了下来,对着那位夫人说:“夫人,你怎么了?”夫人回答道:“你一定要回国去么?”那名男子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学生的心里深深扎根,而补充的一份份小资料犹如电影的一个个画面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凭借”“例子”和“样品”,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一直以来,我们更注重的是对教材在阅读教学方面作用的挖掘,对于作文教学,我们不妨也深入挖掘一番。
二、平时积累是关键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说道:“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写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除了语言材料的积累,叶先生还特别注重对生活的积累,认为作文源于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文章例话》)
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进行文学再创作,笔者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用走进自然、仔细观察、请教他人的方法,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二是查找有关大自然文字的词语、谚语和诗句。课堂上,学生们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收获:“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鱼鳞上的圆圈,一圈代表一岁”“通过大树的年轮可以知道树的年纪,还可以判别方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课后,学生们将这些发现写进了自己创作的探险小说,真是精彩纷呈!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在对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还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师下水是指引
对于教师教学生作文,但是自己却不作文的情况,叶圣陶先生曾用“下水”这一比喻鼓励教师亲自投身写作实践,以实践者的身份指导学生。他在《教师下水》中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能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想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尚且要写“下水”文,以便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学生写作的困难,而对于对课文进行文学再创作来说,学生从未有过再创作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更要先“下水”,为学生的再创作提供范例。
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写了一篇“下水”文,以指导学生们顺利进行创作。在笔者的笔下,莫泊桑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但始终打动不了对他要求严格的老师福楼拜。久而久之,莫泊桑怀疑福楼拜嫉贤妒能。经过一番劝解,莫泊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羊脂球》。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笔者的作品,感到十分新奇、有趣,笔者趁机告诉他们笔者创作的过程、方法,以及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为自己亲自“下水”,所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时,笔者的方法更加切合实际,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也少走了不少弯路。
“下水方知水深浅”,老师深入写作实践,既能提升自身素养,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使师生在平等沟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彼此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
四、仔细修改是保障
修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叶圣陶在文章《修改是怎么一回事》一文里表明:“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