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018-03-05 21:47覃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个性对比

覃燕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个性品读、对比品读、重点品读等方法,使学生读出词语的之真、之妙、之广,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提升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运用能力。

[关键词]品读词语;语感能力;个性;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41-01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語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目标。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力和领悟力。加强词语品读,引领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更能够提升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一、个性品读,读出语言之真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不但语言精美,而且内涵丰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进行个性化品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感悟,体会蕴藏在语言当中的真味,获得属于自己的语言感受,从而得到语感能力的提升。

比如,《珍珠鸟》一文,写出了人鸟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妙图景。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词语展开个性品读。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并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这句话。”我追问:“你读出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读出了小鸟的可爱……”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用心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充分发挥想象,获得语感能力的提高。

二、对比品读,读出语言之妙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对语言文字进行品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对比,将相似的词语进行对照,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替换品读,从而让学生把握不同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

比如,《理想的风筝》一文,写刘老师一瘸一拐地蹦跳着将风筝放上天空,脸上漾着甜蜜的笑容,就好像他根本没有残疾一样。这样,一个坚强乐观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纸上。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词语“漾”, 令人回味无穷。为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读:“作者在写刘老师笑的时候,是哪一句?用了什么字眼?如果换成‘露呢?”同时出示:

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

他脸上露出那甜蜜的笑。

让学生先读,然后我问:“这两句话有何不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一个学生说:“‘漾字形象地表现出刘老师的笑就像水纹一样,不但具体可感而且生动形象,让人能够充分感受到刘老师的笑是从内心深处一点点荡开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借助替换和比较,深入文本的独特语境中,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丰富了阅读体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三、重点品读,读出语言之广

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潜在意蕴,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品读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品读文章的关键句段,感受文本深处的丰厚意蕴,读出语言文字的广度与深度。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擦火柴”这个细节:“天越来越冷,‘小女孩终于抽出了一根,这句话里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词语说明了当时的天气太冷了,她冷得浑身哆嗦,实在受不了了。我追问:“她为什么在这个雪花飞舞、狂风怒吼的日子里出来卖火柴?”学生认识到,小女孩出来卖火柴是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果她点亮了火柴,心里会非常内疚。我继续追问:“你从中看到小女孩是怎样的?”学生认识到小女孩的可怜、懂事。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点亮这根火柴对小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

以上环节,笔者紧紧抓住“终于”这个词语进行品读,带领学生读出了语言的丰富内涵,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总之,品读是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力的有效路径。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品读、重点品读、个性品读的方法,将词语品读落到实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对比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