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夏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表演法、实验法、绘画法、故事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人认为这样教学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论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语文教学观的特点还是从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都需要语文课堂的开放创新、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大语文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3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表演法、故事法、绘画法、歌舞法、游戏法、情境法……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学生欢迎。然而,有一些人对这些教学方法给予不公正的评价,认为语文课不姓“语”了,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少教师因此而畏首畏尾,不知所措。
怎样看待语文课堂上的种种教学方法呢?笔者也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看,语文课应形式多样
学习语文,其内容主要是字、词、句、篇,学习形式不外乎听、说、读、写。如果不借助多种形式,整天读呀、写呀,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劲头,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注意只有20~30分钟的时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时,形式就多种多样,除了听、说、读、写外,还有画、演、唱等。有让学生根据诗句“春风吹又生”画出“春草”“夏草”“秋草”“冬草”图,有让学生与教师共同表演背书……师生的表演诙谐有趣,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巩固了知识,甚至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听了这样的课,谁都认为这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语文课,都认为于老师不仅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而且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家的无穷创造力。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了艺术的熏陶。我们能说这样的课不姓“语”吗?能说它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语文课要讲究艺术。为了达到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唱也好,跳也罢,演也可,画也行,只要能达到提高语文能力这个目的,我们都可以拿来用。教师越是多面手,教学手段形式越多种多样,语文课就教得越活,学生就学得越精,就越感到语文课有趣,就越爱学习语文,自然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从大语文观的特点看,语文课应开放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树立大语文观,加强语文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渗透这种教育思想呢?
有人说:“生活就是语文的外延。”这说明语文的外延非常广阔。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历史、歌舞戏剧,无所不有,靠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承载得了吗?为了让语文课活起来,为了让语文课丰富起来,课堂教学必须开放创新。当前语文课堂出现的电影、录像、访问、表演、作画、唱歌等,都是大语文观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这是语文课的必需,也是语文课堂外延的写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杜甫的词《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学生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之后,给学生播放了词曲,让学生跟着哼一哼词曲,并尝试自己给歌词谱曲。尽管学生未学过给词谱曲,以至做出来的曲有些不伦不类,但他们却学得兴味盎然。这样,他们对“词是可以用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了真切的了解,并对词产生了兴趣。试想,若不运用听乐、配乐等手段,仅靠教师的说教,能收到如此效果吗?我们能把这种教学方式斥之为“为音乐课作嫁衣裳”吗?
许多教师都听过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所教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文。教学中,靳老师让学生自己读书,把对文章第一段所描写的村庄美景用图画表现出来。学生画完后,靳老師还让学生评价:“黑板上所画的小村庄像不像课文所写的村庄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并允许学生到黑板上去修改。这是语文课,不是美术课,而这美术是为语文课服务的。画画可以检测学生能否读懂课文,能否将语言文字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就是因为村民们缺乏环保意识,乱砍滥伐而被洪水吞噬的。这样的课,难道我们能说它是“为美术课作嫁衣裳”吗?不但不能,我们还得说,这是精彩的语文课,是创新的语文课,是大语文观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是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有机融合。
三、从素质教育的需要看,语文课应综合实践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然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就应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融整合。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决不排斥各学科有益的教学方法以及对语文课堂有益的其他学科的内容。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发现……》这一道作文题时,发现许多学生的“发现”很有限,便在作文课堂上布置几道数学题:①1+2+3+4+……30=?②(24+13)-(24-13)=?(168+36)-(168-36)=?③15×15=? 25×25=? 36×46=? 45×54=?④大圆半径比小圆半径多6厘米,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多少?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最快。结果,算得快的学生都不是用常规的算法。教师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巧妙算法。然后,教师指出,能找到巧妙算法的同学就是有了“发现”,把自己的发现过程写下来,就是本次作文题的内容。这节课既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还解决了作文无材料可写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是一举多得吗?我们能指责这种课是“为数学课作嫁衣裳”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许多语文教师都冲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把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引入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活泼,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美术、音乐、表演等引入语文课堂,并非削弱了语文课堂,而是充实了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更鲜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特长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发挥和发展。有些学生原来以为美术课、音乐课是副科,无足轻重,由于语文教师将音乐、美术引入课堂,他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美术课的重要,不再轻视所谓的“副科”了。他们既喜欢语文课,又喜欢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课程,还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去。这不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待的吗?这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所期待的吗?我们能说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当然,语文科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要恰当、有度。怎样才算恰当、有度?笔者认为:所运用的方法、手段、形式,是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的,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而运用的,而不是为运用而运用,不是为热闹而热闹。不哗众取宠,不装模作样,不喧宾夺主,这就是恰当、有度的原则。无论怎么说,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开放,要打破学科壁垒,要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丰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这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