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 李银环
近几年我校在中年级重度智障班进行了“利用绘本、诗歌促进重度智障儿童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实验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本本形如“绘本”的小“书”,渐渐走进了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课上、课间,甚至家里都会出现他们看“书”、读“书”的身影,还能听见他们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他们爱上了读“书”。而他们看的“书”读的“书”可不是一般的书,是老师们专门为他们编制的 “绘本书”,有时我们戏称它为“生活书”。
现在的培智学校,重度智障儿童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的关注力、注意力、控制力等都很弱。“无动于衷”,用这样的词语形容他们上课的状态并不为过。因此要让他们看“书”,这书中“图”绝对应是主角。
“绘本”一般是专业“大家”画出来的,配有少量,甚至是没有文字的图书。绘本,图是主角,来表达故事情节,而文字只是用来起引导作用的。正是绘本“图主字辅”的“直观性”吸引了众多孩子们看它、读它。而我们借鉴和利用的正是绘本所展现出的这些优势。
但直接用现成的“绘本”指导重度智障看书、读书,相当困难,一般的绘本所呈现的“直观”很难吸引他们,画中所传达出的“意”也很难让他们理解,画面所表达出的“语”他们说不出等等,更别说引导他们来读书了。为此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编画适合重度智障学生的“绘本”书,再通过信息技术,让“绘本”书“动起来”“活起来”,从而真正把重度智障儿童领进“绘本”的“书”世界中去。
“看书”是一种感知行为,而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等。因此要被这些儿童关注的事物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行。
据研究表明:“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为此,我们在吸引以及兴趣上,利用信息技术对书中的“图画”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图画中的事物来源于学生生活中;二是图画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或身边熟悉的人。
为此,“照相机”就成了摄取“绘本书”图片素材的重要工具。如《找春天》一课,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房屋”,校园旁边的“柳树、迎春花、草坪”就走进了学生们的书中,学生们自己也在这书中“看着、指着、闻着、摸着、说着。”还如《升国旗》一课,“学校的环境、升旗手、讲话的老师”都是他们自己或熟悉的同学、老师。孩子们看着书中的自己,看着书中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看着他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怎会不感到亲切,怎会不吸引他们。
随着重度智障儿童在认知等方面的提高,绘本书的故事情节也越来越丰富。
《走丢了,怎么办》,图上出现了哇哇大哭的孩子“我找不到妈妈了?”这是谁?原来是邻班的小海!随着故事的发展,出现了小海找人帮助的场景:销售员、收银员、清洁工、保安等人物一一出场,最后在大家和小海的努力下,小海找到了妈妈,高高兴兴回家了。孩子们跟着熟悉的“小海”在商场里寻找帮助的人,和他一起悲伤、高兴。
“真人、真事”的“绘本”书,学生们不仅降低了在理解上难度,也发挥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情境。真是一本好玩、好看,又具有生活气息和生活意义的一本书。
重度智障儿童读书,从看到理解再到读,无论画面多么简单,还需要老师在课上进行细致的指导。
于是,老师就运用信息技术让“书”有了声音、有了动作。如《走丢了怎么办——商场里》,“小海”的哭声和话语声就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事物感受比较浅的重度智障儿童的认知、理解绝对是一个较好的冲击,他们不仅说出了“哭了。”“小海哭了”,还学着小海的话“我找不到妈妈了”等更多的语言。
“小海”还能“走”起来,看!能够“走动”的“小海”在学生的手里摆弄着:“小海”向商场的“保安”求助……“小海”向销售员“阿姨”求助……当老师把同学自己的照片替换“小海”时,“小海”马上就变成了他们自己。
他们听着、看着、摆着,一本小小的故事书在他们手里“活”了起来。
《农民伯伯种粮食》,一张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的场景,并没激发学生多大的兴趣,但当农民伯伯劳动的工具小稿子一上一下的“挥动”起来后,学生兴奋了,他们学着农民伯伯的样子干了起来。当农民伯伯的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掉的动画一出现,学生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该图的重点,说出了“出汗了”“太热了!”等关键语句……
信息技术给平面的“绘本”书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就像一个简单明了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多种冲击,提高了重度智障儿童读书的兴趣,增进了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促进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挥“儿歌”的作用,即“绘本”故事与“儿歌”语言相结合,为重度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为他们读书助力。
我们知道,儿歌篇幅短小、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它朗朗上口,易学、易会、易唱,很容易激发孩子们说话的愉悦感,从而为产生和学习语言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儿歌也是“多面手” 对于培养智障儿童学习知识、感受生活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可以说,儿歌可以作为重度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引路者”。在者,重度智障儿童识字不多,通过“文字”指导语言很困难,但儿歌的吟唱并不需要太多这方面的能力,再加上智障儿童很习惯于机械的重复,他们在这明快又有节奏的重复中收获着语言的发展。
我们根据书的故事内容编儿歌式语言,尤其把其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重要信息、重要语句编进儿歌中来。《借东西》:“借东西,先问好!‘您好!您好!'说清楚,讲明白:‘我想借东西。' 最后别忘说:‘谢谢!谢谢!'”
总之,在引导学生通过读“绘本”、说“儿歌”促进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的活动中,信息技术在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它的助力,让我们的孩子走进了学习中,走进了书中,也让老师的语言教学更具活力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