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8-03-05 18:01张云萍朱玲玲刘家秀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制度

张云萍,朱玲玲,刘家秀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灵魂。面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热点和主题内容。高职院校面临着办学模式、服务面向、人才定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的《决定》除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外,还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时,在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指出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新建的一些本科院校已开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注重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这将对高职院校带来观念转变、生源争夺、地位挑战、升格政策制约等方面的影响[1]。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这是内涵建设、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目标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定位,其内容应包含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2]。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其创新发展的定位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院校发展实情基础上,高起点定位发展目标,从制度建设、技术发展、成本管理和环境支持4个方面入手,加强内涵建设。

1 创新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创新是发展的保障。制度是行动的先导,为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1.1 高起点定位发展目标,推进依法治校

创“特色”、争“一流”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4],也与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匹配。高职院校应在定位高起点目标的视角上,立足学院发展所带来的规模扩大、层次提高等方面的压力,规范性制定与建设目标相配套的标准及实施细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现代大学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5]。制度与章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石。实施依法治校,完善制度建设,才能保证权力合理有效配置及各项工作均衡发展,使学院发展迈向科学性、规范性、民主性。目前,高职院校需完善创新的制度有: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科研发展与评价制度、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学术权力制度、资源配置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以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监督权力相互协调配合与约束制度等[5]。高职院校的制度创新应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完善。

1.2 树立现代治理理念,提高管理效能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治理模式单一及机制不健全现象,首先要克服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发展中树立现代治理理念;其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找准突破口,以制度和章程为依据,提升管理效能。体制、机制和服务是影响管理效能的基本要素[4]。卫生类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目标,完善体制建设,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

2 创新技术,提升办学内涵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是指:教学的现代化、专业设置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2.1 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

办学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的技术创新应首先体现在办学的现代化程度上,可从以下3点入手:(1)要注重信息化建设,这是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卫生类高职院校应首先完善硬件平台建设,再逐步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构建融管理、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化校园体系,使校园运行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工作效率。以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为例,在硬件设备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信息化实训管理平台,形成实训课程、实训器材、实训课堂的管理与实践于一体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2)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将其与团队建设同时进行。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资格能力认定标准之一,也是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已是趋势。职业院校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制订建设方案,立足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将教学视频、动画、试题库、案例等资源按学时计划整合,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开发制作系列微课。同时进行网络平台的引进与开发,将资源库的运用与网络平台的建设有效融合,初步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2.2 做好专业发展与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做好其内涵发展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需树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及规划发展机遇,调整专业设置及发展目标,使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符合职业岗位需要。专业发展要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可依托已有专业办学基础,根据岗位调研与需求分析,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发展新专业、新方向,将专业做大、做强,将专业建设出特色。深化医教融合,推进校院合作,培养高层次专业建设负责人;带头人采取竞聘上岗,明确任期及职责;实施“三转一响”机制,即学校围绕专业建设转、院系发展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加大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专业名师,建设专业团队,打响专业品牌。

2.3 创新人才培养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推进能力为重的教学模式改革[2]。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构建岗位能力为标准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创新的实践途径,也是凸显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决定》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应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卫生类高职院校的课程有自身特色,根据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分析,可按“岗位—能力—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架构,将技术理论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紧密结合。以护理专业为例,将核心课程做“精”、做“强”,推进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在主干课程中尝试开展以人体各系统为基础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将各课程交叉知识相融合,促进教师素质及学生岗位能力的双重提升。(2)推进医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卫生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尝试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改革,将院校教学与医院教学融合,实施驻点教学,即“理论教学—床边见习—临床实践”循环交替式的教学模式,利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驻点教学质量提升保障制度,即双专业教师教学制度、双班主任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分片包干制度,构建融管理、教学、学生专业发展于一体的教学体系。(3)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应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7]。卫生类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在教学中开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形成以2~3种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符合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情的教学策略。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开放平台等进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培养标准化病人(SP),在实践考核中采取客观结构化考核(OSCE),初步建立符合卫生类专业特点的多站式技能考核系统。

2.4 创新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创新是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提升科研水平与能力,除了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外,还需推进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秉承开放的精神,引进外界优质资源和平台,借力开展合作研究及团队建设。既瞄准高端,与国内知名医院、企业、高校开展产教研紧密合作,加强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建设;又增强科学研究的实力与影响力,围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推出品牌科研建设,尝试举办全国或国际性的论坛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学者来校开展科研培训与讲座,提升办学实力及影响力。

3 创新成本,保存发展实力

成本创新是发展的基础,如何以最小成本促进最大发展,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

3.1 加强学习

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有效降低获得先进思想、理念、模式的成本[4]。一方面,与一些兄弟院校定期开展交流,实现相互学习和竞争提升的双重效应;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子”,与高水平示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习和模仿,借鉴他们先进的制度、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实情,创新办学模式。

3.2 借力借势,合作共赢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是现代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经验之一。高职院校可充分运用各方资源办学,包括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医教融合)、校政(政府)合作、校研(研究机构)合作。以“瞄高端,立标杆,攀高亲,结对子”的思想为引领,瞄准高端学府、企业,寻求创新标杆,与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办学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专业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就业与管理等方面合作共赢。

4 创新环境,彰显立德树人

环境创新是发展的要素,它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环境建设不单指校园内外环境与硬件设施的完善,还包含校内软环境建设,如文化、师资建设等。

4.1 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

研究表明,完善校内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满意度[3]。校内基本设施包括学生住宿与饮食条件、图书馆、校园网络管理与服务、教室及实训中心环境、校园内环境等。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德、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卫生类高职院校可依托环境建设,践行文化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坚持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教学、管理与服务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摆在教育教学工作首位[7]。

4.2 建立优质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要突出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特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兼结合型师资队伍,带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4]。首先,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和高效联络制度,密切关注各医学高校毕业生状况,多途径、多方位引进各高校毕业生。其次,注重校内教师的培训。以教学科研为依托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管理人员等。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建立教师梯度培养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青年教师。再次,深化医教融合理念,开展深度合作,医院和学校共建师资队伍,加大师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的力度。

高职院校面临着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严峻形势,而卫生类院校在专业办学、行业就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殊性,如何根据自身发展实情,找准突破口、聚焦创新、致力发展、做好内涵建设,仍是今后创新发展的主题。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制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