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对立德树人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
——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

2018-03-05 18:01宋光辉吕晓彬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立德志愿校园

宋光辉,吕晓彬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进一步要求。同时,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富有系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1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教育理念,“立德”这一概念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古人终身孜孜求索“三不朽”,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树立德行;其次才是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树人”这一概念最早记载于《管子·权修》,里面讲道“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并将两词合二为一,指明两者在概念上关联密切,在实践上也密不可分[1]。立德”是“树人”的方向,“树人”是“立德”的基本。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

2 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

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个综合性任务,它具有以下三个价值内涵。

2.1 引领社会发展之德

当代大学作为全社会瞩目与崇敬的机构,应该用美好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道德进步。然而,受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大学教育颇有浮躁之风,行事大有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多有不彰。大学必须展示出“立己之德,止于至善”的鲜明形象,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始终具有带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只有“去浮戒躁,行健有为,行为世范,勠力同心”,大学人才能由此在现世具有一种清醒的正能量,保持引领人类至善发展的美好德行,成为全社会的榜样。

2.2 树立学生和谐成长之德

大学有教育人的使命,一个人只有身心和谐并且人格健全才能立足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德育为先,培养具备和谐人格的公民是一所高校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当代大学应当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明确“德乃立人之本”的教育理念,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准则,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荣誉感。

2.3 培养思维创新之人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加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独立意识强,社会化特征明显[2]。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一些人存在信仰危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大学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针对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现象,积极开拓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的教育渠道和途径,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3],增强他们的政治洞察力与鉴别力。

3 当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道德认同的危机

高校德育的实现需通过示范主体的道德影响力,而示范影响力会随着道德作用的下滑而下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识精英一直是影响道德思想与道德示范的主要力量与重要主体,然而如今大众对他们的认同率不容乐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经济激活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受如今现代社会多元化环境影响,在一些层面上示范主体出现了信念彷徨,原有认知和情感遭到解构,“知—信—行”出现分离。而道德示范者唯有“以身立教”才能被客体承认,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重点在“义理”,轻视了“力行”的作用,让示范主体的力量缺场甚至异化;另外,教育客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传统信仰遭到极大打击,个人价值由传统的奉献、为人民服务向当代的现实、功利化转变,也越来越不能接受片面单一化的道德教育,这些都给以教育者为示范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巨大冲击。

3.2 道德实践的消极

在目前盛行的高校道德教育单一主体论中,大学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体。大学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德之所能立,人之所能树在于实践。通过实践,大学生深化对德的认识,并且把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做到德立人树。然而,在实践中,“立德树人”教育存在只“知”不“信”或者只“知”不“行”的普遍问题[4]。学生仅仅在认知维度上理解德育目标,却对个人的道德行为持消极态度。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诚信意识”“爱国精神”等有准确的道德认知,但是当大学生被安排到特定的道德情境,并据此选择道德行为时,又有很多学生表现得犹豫不决,面临“义”与“利”选择之间的尴尬处境。

4 “立德树人”视野下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1 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离不开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里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说明了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具有树人功能,对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立德”,需要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这需要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熏陶,能够激发学生的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热情。“树人”,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实现“立德树人”又要求高校不断探索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开辟道路。

4.2 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提出我国教育新方针,明确了教育需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展开。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软实力,通过优秀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明水平,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优秀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有意无意的在思想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上吸取正能量,从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并且丰富其精神内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明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得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适应性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3 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是潜在的教育力量

优秀校园志愿服务文化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以内在精神凝聚力量,以独特氛围影响大学生的举止。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的教育作用融合在高校的综合环境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改善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逐渐形成牢固的道德价值观[5]。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具有截然不同的育人功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锻炼大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不再只是道德教育的客体,而成为宣传德行的主体,这样更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把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再外化形成道德行为。

5 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增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效性

5.1 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实了德育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主渠道,但并非全部。志愿服务是其有效的延伸,是内外结合的教育观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医支教”。所以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可以弥补德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志愿服务寓教于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动,在行动中深化道德观念,自觉地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外化为文明的行动。

5.2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构建高校德育网络

“立德树人”教育是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组织联手协作,形成强大合力,营造出全社会密切关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出学校与社会紧密合作的德育网络。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沟通现实社会的桥梁,是拓展高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表现,是高校寻求交流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一方面,由于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的复杂性,只靠高校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高校与社会加强联系,可以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最终形成全面育人的局面,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凝聚力。

5.3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要想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既要重视知识传输,也要重视能力培养。首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坚持以培养能力为重,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会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依赖于实践,大学生在实践中必须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主能力,才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进而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最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坚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猜你喜欢
立德志愿校园
我志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