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立,张 扬,崔 浩,薛健飞
(吉林化工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2012年,科技部发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涵盖生物制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也都将生物技术纳入重点资助领域,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调查显示生物制药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特别是新药研发科研人员和生产管理工程师。我校于2010年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生物制药专业,2011年获批并实现招生,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人才培养目标为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应及时转型。
现阶段,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方案设立了无机、有机及分析等基础化学理论课,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及生物药物学等药学课程,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酵工程学等专业课,以及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等辅助课程。
该专业较为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为适应转型期发展,增设相应的专业性实验课程,从简单操作到自己设计实验过程,真正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去,而不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提高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力。
目前实验课时较理论课相对较少,在实验仪器配备数量上少涉及面窄。除此上述客观原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专业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不深入,对待专业课程态度不认真,前期补考人数多,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没有给自己的未来定位。
生物制药专业已有3届毕业生154人,90%的学生找到对口工作,但考入名牌大学及入职500强企业的比较少。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制药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出了转型背景下教学改革方案。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结合当下的就业难、结构性失业等问题[1],结合我省北药基地的资源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在精英教育趋向于大众教育的形式下,通过错位发展,找准适合自己成长的领域,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来增强此专业的竞争能力,可借鉴候宗毅[2]的“开发合作、教学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思路完善我们的培养计划。
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范畴包含多学科领域,具有将生物学、化学、药学和工学知识综合培养的特色,生物制药应用型人才可以在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设计院、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生产管理、产品生产、新技术研究、工艺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等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3-5]。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讲座式课时,适当增加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比重。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强化学生对专业素质和实践运用能力的结合。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与专业技能,结合我校特色学科领域形成“课程实验注重知识点、课程设计连点成线、综合设计跨课成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要建立高效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搭建。必修课有高数、大学英语、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及生物类、药物类和工程类专业课。必修课应遵循教育部或者教指委的相关规定及专业规范要求,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另外,开设内容丰富的选修课教育,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大教学力度,遵循掌握基本操作的原则、理论与技能综合运用、依据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创新这三部分合理安排,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在已有实验条件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系统地增加专业性实验课。
对于实验仪器的使用不仅是要求简单的操作,而是要求同时掌握仪器设备原理、实验原理,从而令学生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能力能同步提升。
2.教学方式的改革
为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项目式教学情境,将项目论证、组织实施、阶段任务落实、产品性能测试分析、技术报告撰写等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实践项目。因学时所限和体现团队意识,分组进行。通过下达项目工作任务让学生具体明确需要完成什么,完成到哪种程度,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相关知识与技能等,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限制阶段性任务完成的时限,让每组学生拿出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汇报,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检查,师生进行集体评议。一方面,督促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对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判,作为最终考查成绩形成的依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于创新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改革和探索中,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三个方面:
(1)建立师生相互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实践操作水平。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逐渐提高翻转课堂、案例式等互动教学方法的使用。
(2)建立大学生实验竞赛体系
激励大学生参加实验创新竞赛,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实践及运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近三年参加挑战杯比赛、药苑论坛、制药工程设计大赛、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立实验室开放体系
不断完善分类分层实验,扩大学生的受惠面;由于学校实验室资源有限,开放课题有限,为提升师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实行导师负责制,组织学生在大二时进入研究实验室,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提高综合素质,为考研和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4)校企合作助力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产业、企业及行业力量的深度介入,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助推器[6]。企业的加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其日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譬如:
第一,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平台,有助于学生提前掌握与职业相关的技能,从而更容易适应以后的职业环境。同时保证一定比例的实习员工,也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可谓是互惠互利之举。但生物制药企业要求严格,不能大批同时进入车间,可采取分组进入不同的岗位,之后交流学习。对于医药类的企业来说,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现代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生物制药等课程在企业内应用较多,而且现代生物医药企业看重具有仪器分析技术技能的毕业生,所以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仪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企业与在校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独立研发科研项目在人力和资源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与开放性实验室的合作,能大幅度降低他们的研发成本。与此同时,对实验室科研小组而言,参与合作科研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科研资源,锻炼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带来一定的科研经费。
第三,企业家及人力资源部人员参与教学、考核以及指导毕业设计。通过企业的介入,制定复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还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更快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校企联合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通过转型背景下普通本科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对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意在培养更多的具备药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物医药分析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在生物制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医学检验、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为生物医药领域开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