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夜村小学 莫彦华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订好数学计划的同时,渗透德育的教学计划,将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编入教案之中。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我国数学发展史的了解,激励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数学教材中,许多例题、习题的字里行间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许多应用题(也就是新课标的解决问题),编者的编排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题的题意来陶冶和感染学生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得引导学生以例题、习题的题意为基础向外引申,挖掘出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现代化的行为意识,以适应激烈竞争、高速发展的社会。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它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建筑雄厚,有许多值得小学生们热爱的地方。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之把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得从例题本身的题意出发。
人类要爱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据调查,5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吃掉5000只田鼠。按一只田鼠糟蹋1千克粮食计算,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保护多少吨粮食?”当学生算出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保护1吨粮食时,再告诉学生这一吨粮食足够一个人吃四年。同学们大吃一惊,猫头鹰能给人们保护这么多粮食,增强了他们自觉保护猫头鹰的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生活富裕了,小学生铺张浪费现象很严重,特别是浪费粮食的现象很普遍。教学时,可以出有关节约粮食的应用题让学生算一算帐。如计算废纸张能制成多少本练习本,计算工厂节约的煤能发多少度电……都是向学生进行节约意识教育的材料。
安全是生产、交通等的保障,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具备安全意识。教育时,可以自编有关的应用题进行教育。例如,某工厂去年发生了一场火灾,造成了15万元的经济损失,这笔款如果发给一个每年享受4000元工资的工人,够发多少年?其他有关防火、防盗等应用题,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例如一年级小朋友一进入学校,第一节课就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文第2、3页出示“可爱的校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美丽的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数学课也不同于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四年级下册教学统计时家庭作业有这样一道题目:“我国运动员在第24——28这五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18块、54块、50块。制成获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先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了一大步,然后我就对学生说我国的体育成绩是进步神速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结果,学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特别认真。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和必需的培养,必然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