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 周轶男
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班风建设,共同的目标与正确的价值观是成为优秀班级的重要因素。顺应的情况往往默不作声,逆流的声音总可以重重的敲击每一名班级成员的心灵。所以,获得价值观的统一步调一致的前行,是班级发展的根本。
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差生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感情,可以使对方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它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奋发向上,从而帮其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考试的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智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教师要尊重学生,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为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学习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很多教师也常用成绩来衡量学生。事实上,学生在学校受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树立信心,坚定不移的朝自己的目标奋斗”远远比“如何学好一门功课”更重要。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孩子在求知的路上可以得到较多的关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目标,有信心和毅力,那么排除纯智力的因素,孩子学好文化知识也是水到渠成的。
提倡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也就是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以我们班一名学生为例:她初一入学的时候语文成绩42分,数学40分。用孩子自己的话说“我上小学的时候,从不害怕考试,因为我觉得成绩对我无所谓,不就是不及格吗。”刚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的每一项作业都与她无关,几次谈话,孩子给出的回答是“您就别管我了,我都好几年不学了,学也学不会了。”之后,我只能在课上做题的间歇,单独给她讲一两道小题。
一天放学的时候,我询问她是否愿意留下来和我共同完成两道数学题再回家。她犹豫了一会,同意了。慢慢的,她偶尔还会主动留下来让我帮帮她。孩子表示在学校有老师陪着她,她是可以完成作业的。而在家,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对于学习帮不上忙。孩子自己不会写,也不能坚持完成。但是,放学留下来,她喜欢那种被老师关注的感觉,需要老师为她树立信心。开始的一个月,她每次做题之前都要问一句“老师,这题我会做吗?”直到老师说“你可以。”她才开始动笔。当她的作业得到满分的时候,她在全班大喊“我的数学作业得满分?老师您判错了吧?”声音中带这惊喜和自豪。
从那以后,她每天都写完作业才走,孩子偷偷的找到我,说“老师,我那个满分是假的,是您教我做的,我要是以后还能得满分才是真的呢。自己做得才是真的。不过我自己又不会,您还是帮帮我吧。等我以后会了再自己做。”我很惊讶,她对自己的了解,也赞叹她终于对于学习拥有信心。
她逐渐尝试在学校写作业;尝试把题问明白回家做;尝试先回家思考,不会的再打电话问;尝试白天抓紧时间在学校写作业,不会的抓紧时间询问……虽然她学习仍然经常无法坚持,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但是她相信可以学会,并主动与老师商量多提醒她。初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她数学成绩比年级平均分高七分。那一刻她自豪地笑了。
初二第二学期的孩子开始不安于学习了,有点小淘气,有点贪玩,有点叛逆,再加之毕竟知识漏洞比较多,又缺乏长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初二开设的物理再一次使她陷入了困境。随之,她试图放弃,有一次机会,我答应帮她补补物理,孩子很惊讶,天真的问我“您为什么教数学还给我讲物理,虽然是班主任,也不能什么都管啊?”但是她还是答应了。我告诉她每一学科有困难都应该首选问自己的任课老师,因为她们可以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同时学生问到每一位老师,老师都会尽可能帮助的。她看着我,有点怀疑,在孩子心目中,自己成绩不好,老师就不喜欢了。我趁机说“不信你找几道题随便问一位老师试试?”她想了想,孩子气的找了一道数学题向办公室走去。一会儿,跑回来说“老师,真的啊!我去问的咱们年级不教咱们班的物理老师,她看没有数学老师在,就给我讲了半天,我都听明白了。这回我真信了。” 她开始努力的克制自己的贪玩,抽时间找各科老师问问题。期末各科成绩顺利通过。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学习成功的。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坚持用发展观点认识学生的重要要求。
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某方面表现出较一般同龄人稍差。其实“差”不是其本质。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教育者应当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在人生的每一节课上,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有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会到来。而这到来的时刻,也是必对整个班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陪伴重塑学生的价值观,用理解点亮学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