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华二浦东实验学校 沈 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即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评价学习结果,促使学生由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过程。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且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但以往的教学仍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度强调基础与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历来自于体验,所以笔者认为通过非完全开放式的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能有效的提高其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解生物,热爱生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与向往的学生,他的学习过程一定比那些死气沉沉,忙于应付的同学轻松快乐且更有效率。而生物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它与我们人类身体有关,与大千世界生灵万物有关,还与医学有关。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再结合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就很容易将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学习乐园。例如在《血液的成分》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什么我们血液是红色的?煤气中毒为什么会致命?一旦受伤了是什么能让我们迅速止血?为什么伤口发炎后容易化脓发烧?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吊起了“胃口”,产生了好奇,能自发的想去听、去看、去思考。此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一定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例如在《脑的结构》一课中,通过模型教具结合多媒体演示人脑的结构,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初中生有爱玩、好奇、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望成功的内在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脚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曲折与乐趣,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其思维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微生物家族》一课中,学生自主设计了“酸奶发酵”的实践课题,利用身边的牛奶和乳酸菌,自行“酿造”出美味可口的酸奶。这样的实践课题,利用了学生普遍“吃货”的本性,既生动有趣,又简便操作,最后更有成果的展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收获了学科知识,享受到了成果的喜悦,更能培养起他们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刻意追求某种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完美”,使课堂变得呆板乏味,久而就之,扼杀了学生的“天性”,禁锢了学习的思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拿出甘当绿叶配红花的勇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信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所谓自主学习,并非将课堂完全交于学生,仍然需要伯乐的指引。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依据,可体现在引问激趣、点拨补充、组织讨论、总结概括等方面。教师不仅要鼓励大胆发言的学生、更要耐心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师生、生生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生物学是一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学科,学生的衣食住行及学生自己的身体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激励学生从身边挖掘科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碰撞中发散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讲解“人体的水分平衡”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要喝那么多水?为什么医院将尿液指标作为诊断肾脏疾病的一项依据?在讲解“条件反射”时,让学生思考“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成语所反映的生物学原理等等。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免疫与防御”时,让学生分析在流感等传染病爆发的季节应如何加强对自己及家人的防护。在讲解“温室效应”时,让学生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将枯燥乏味的书本内容转换为身边有趣的事例,使记忆变得栩栩如生,更让学生体会到动脑思考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汲取知识。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愿意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生物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