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红山幼儿园 王 媛
今年新接手了小班,发现现在幼儿的自理能力是一届不如一届。有些是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爷爷奶奶因为疼爱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喂吃饭、穿脱衣裤这都是义不容辞。而有些是妈妈或者保姆在家看护,嫌孩子动作慢,家长着急,赶紧帮孩子。可这些过度的爱护和帮助,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家庭中,由于过分的溺爱孩子,家长包办代替了一切,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致使幼儿养成了过分依赖的性格。长期下去,幼儿会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特别是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小,平日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揽了,使一些本应该得到锻炼的机会都在无形中被剥夺了,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发展,最终造成了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不良后果,养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能力弱等弊病。
有些时候,老师看到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也想去帮一把,如幼儿自己吃饭半天吃不到嘴里,或者常常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有的幼儿自己洗手洗不干净,还弄湿了衣服;衣服穿反了,可半天又穿不好,老师普遍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自己做了算了。其实小班的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更愿意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且也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骄傲。从而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可见,自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同时,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作为父母与老师,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支持幼儿自我服务的尝试。
由于幼儿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幼儿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小班阶段,同时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一切,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
为此我们在班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我服务意识。如通过谈话 “我长大了”“我的小手最能干……”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通过绘本中主人翁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例如,“小小熊不会穿脱、整理衣服,熊妈妈是怎么说的?小小熊最后学会了穿脱和整理衣服,我们小朋友会穿脱和整理衣服吗?相信我们小朋友也能像像小小熊一样,通过自己努力慢慢学会。”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幼儿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幼儿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教给幼儿生活自我服务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我服务,必须让其明确自我服务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洗手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洗手儿歌,时时提醒幼儿如何洗手,并且还让班里洗手认真的小朋友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粘贴在洗手池附近,现在幼儿都能按照儿歌描述认真仔细的洗手,表现的很棒。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例如,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差异比较大,天宇就比较小,自我服务能力相对差一些,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获得初步的自我服务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子悦总是会撒饭粒,经过老师的培养和练习,子悦已经掌握了吃饭的技巧,进步了很多。
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老师的一句“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以用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再努力会更好的”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下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