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018-03-04 03:43刘渝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意识大学生

□ 刘渝(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 广汉 618300)

近几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每年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持续下降,一些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状况令人堪忧。其实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其导火索往往是一件件学生因运动而猝死的悲剧。但似乎每一次引起一阵热议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学生 “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生活无律”、“沉迷于互联网”、“缺乏锻炼”等这些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诱因,并没有因悲剧的频繁发生和社会关注而得到较大的改观。

而高校几乎是我国教育系统内最后一个输出站,大学生离开校园后,就再也接受不到较为规范的体育教学课程和体育锻炼培养,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压力使得其在离开校园后,很难养成一定规律的身体锻炼习惯,长此以往对个体的身体是一种摧残,对整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是一种毁灭。所以,在高等院校中,将终生体育意识融入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锻炼观、健康观,为其日后的发展增添基本的身体素质保障。

1、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所大学的学习风气、学生的精神面貌跟这个校园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当下我国的高等院校,整体风气缺乏朝气和应有的活力,很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没有了目标,整天浑浑噩噩,这意味着学校整体精神风气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体育只是其中的一个表象。而学生体质的下降,是高等院校长期以来体育体育教学边缘化的后果。高校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学,而不是形式上重视。谈到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会给一所大学带来什么样的优势时,也许很多人首先想到会让学生身强体壮,有更丰富的生活,但其实体育体育带给学生的远比身体健康、竞技成绩优异还要多。

在前几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中,有一些列的数据值得高等教育管理者关注,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生较为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且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有调查现实,80%多的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有15%的大学生不做课间操,比例明显高于中小学生;27%的大学生不愿参加长跑,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高等院校在学生体育课余时间安排上表现的差强人意。而大学生对于体育专业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掌握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体育教师大多按照教学计划和主体意识进行教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是领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仅仅是在监督下学习的机器,缺乏自主性和主管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是不相适应的,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2、高等院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和延伸

2.1、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

每个人在其生命进程中接受体育锻炼和身体教育与指导是对终身体育的最好诠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了体育课堂,还包含运动会、课间操、课余活动、运动竞赛等形式的体育活动,而且高校不同于中小学,校际联系更为密切和通常,所以高校之间的体育交流更为频繁,这给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从根源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而“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主要是对与建构和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有关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

当下,关于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较为公认的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的总和。高校体育教学是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具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教学形式,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属性。据此,以终生体育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适宜校园体育活动为媒介,寻求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短期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培养终生体育的兴趣,提高终生体育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长期目标的一种校园体育形式和校园文化现象。

2.2、终身体育意识的延伸

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就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其他的生活、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且将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陪伴一生的条件反射。

3、影响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因素

3.1、政府及教育部门的主体把握

在我国,大部分领域内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教育行业更是如此,高等院校受政府部门管理,即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所以学校本身在自我管理权上受制于高一层级的管辖,使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果自身的特性得不到体现,而是一味地按照统一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去进行体育教学,将会影响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了。所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环节上起到了政策和引导作用。

3.2、学校决策层的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体育氛围令人羡慕,往往这类高校都是国内的顶尖大学,如清华大学,更是有“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每一名清华的学子必须要在本科阶段学会游泳才能毕业。如果一所大学的管理层能够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看到终身体育意识带给每一名学生的好处,特别是当他们离开校园多年后,还能因此继续受益,那么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将是革命性的进步。高校决策层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将会成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与条件。

3.3、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一同构成了教学主体,而教师从教学组织、实施,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都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可以很大意义上的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体育的深刻理解认识。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属性,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增强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并促进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中受益。

3.4、大学生自我参与意识

大学生作为一群高知识分子群体,且生活在一个具备造就良好自我的环境之中,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使得他们很容易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理解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自我参与意识,这使得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得以实现,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先天土壤。自我参与的意识增强,为其在校园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环节中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大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对高校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

4.1、转变体育观念,树立理性锻炼的意识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同时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对高素质人才身体素质要求日趋被重视,拥有充沛的体力和强健的体魄,就要靠学校来培养,而高等院校是学校和社会接轨的最后一站,重任责无旁贷。

为了让学生转变体育观念,高校从上到下都要梳理理性的锻炼意识,不断的更新观念,彻底认识到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大势所趋,社会所向,更是每一名大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生存发展、立足生根的根本之所在。

4.2、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终身体育的能力

体育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得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性,发挥特长,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从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技能掌握、终身体育等要素来进行拓宽的,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体育的主体目标,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只有先掌握了终身体育的能力,才能实现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大目标。

4.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还是在后天的培养中习得的。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大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和真正的意义,向学生们表达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增强幸福感的意愿,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总结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阶段最后一个被教育环节,同样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层次最高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带。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取决于学生在学校是否深刻理解了终身体育的内涵以及延伸的意义,认清高校这种纽带关系和终身体育的益处,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要及时认清形势,充分的利用好高校这样一个利好环境,为大学生提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土壤,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其自主的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独立锻炼的能力。同时,教育部门要积极的探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路径,培养新时代下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新时代青年特征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1]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王慧丽.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0).

[3]戴建波等.试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4]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

[5]佟胜志.终身体育思想下的北方高校体育教学[J].冰雪运动,2015(5).

[6]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高校终身体育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

[7]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

[8]王冰.从终身体育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长治学院学报,2008(25).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