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分析及对策

2018-03-04 10:47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医科职业规划中医药

(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探期,其主要任务是更多、更准确地了解发展自我,在各类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酝酿职业选择。以我校非医专业为例,以医科和非医科同级不同专业横向比较和非医科同专业不同年级纵向比较的方式进行问卷并加以分析,希望能为中医药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横向比较选取2016级针灸推拿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专业,理论调查人数304人,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数292份,回收率96.1%,有效率98%;根据统计,非医学专业学生与医学专业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生源质量相对较低。非医科专业学生有85%以上是调配生,主要原因在于高考的分数虽然上了提档线,但相对偏低,在内部竞争中处于劣势。

2.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固。从结果可以看出,接近50%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在医学院校就一定要学医(见表1)。因此,对非医学专业的认可度普遍偏低,部分学生纯粹是抱着转专业的目的而来。相较而言,医学专业有近45%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并且有近65%的学

表1 非医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程度(%)

生认为自己适合本专业。而非医专业仅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喜欢本专业,且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本专业,学习积极性较低。

3.非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医学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清晰度更加明确,而非医学专业则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专业的就业方向(见表2)。相比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毕业后能找到满意工作持肯定态度,对就业前景更为乐观。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则显得较为忧虑,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仅有大约五分之一。

表2 非医专业学生对就业了解程度(%)

4.非医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简单说就是个体对能否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1]。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除了以上所述原因外,还包括非医专业学生数相较医科学生数偏少以及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医科专业培养方案成熟两方面。这些实际情况都使非医专业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自我效能感低下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分析

纵向比较选取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和2014、2015级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典型非医专业,通过问卷与个别问题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2016级理论调查人数235人,调查表回收220份,统计率93.6%;2014和2015级理论调查人数350人,回收313份,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80%,有效率99%。

1.经职业规划指导过的高年级学生更有意识和准备。对“自己毕业后的考虑”选找工作、考研或出国等有明确规划的大学新生占39.9%,而大二占60.3%,大三占70.4%。这说明部分学生或不明确,或可施行性不强,特别是新生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而随着课程和实践学习,学生对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思考。

2.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选“不乐观”的大二学生占33.7%,大三占45.6%,对就业做过充分估计和思考的学生,大多数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找到出路和对策。另一方面,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学生在数量和百分比上都远低于对未来做过思考的学生,这表明面对即将到来的竞争和挑战仍存疑虑,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鼓励。

3.对未来选择职业时的偏好取向,各年级趋同。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行业的发展前景(112人,占27.6%),能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110人,占27.1%),工资待遇(93人,占22.9%)。这反映出学生们对于未来是有较高期待的,不仅希望有一份工作,而且期望收获一份漂亮的事业。如能恰当运用这一心理,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起点,鼓励他们勤奋务实的学习,则有助于他们的职业规划。分析发现对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文化、能否学习知识经验则不太看重(所占比例均未超过15%),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较短视,需要引导和帮助。

4.清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苦于实践无门。社会实践是检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能提高专业技能,提前了解职业环境。调查发现:选“正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三占36.2%,大二占60.1%。选“想参加但又不想花时间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实践上”大三占15.4%,大二只占11.7%。选“苦于实践无门”大三占45.6%,大二占25.8%。学校教育在提供丰富且与专业相关社会实践方面显得不足。

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对策和建议

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应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有重点地全程指导,而学生能根据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支点,最后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2]。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指导?除了强化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性活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过程的积极影响外,应更重视大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3]。

1.与培养方案结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龙头,其所设置的课程、实验、实习等会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方案应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培养;其二,在做好课内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培养科技创新、实践动手、团队协作等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全程职业规划指导包括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应该分阶段,有重点地贯穿大学四年,并在不断反馈中调整职业定位和职业取向。

2.与实践活动结合。职业规划应该重视“行动”和“尝试”,并非仅仅止步于“规划”本身。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过程包括生涯认知、生涯选择、生涯管理三个基本环节,而且必须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职业规划应更多地强调对自我与职业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未来就业预期进行方向性的设计,并围绕这个大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实践。从专业导论、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学会根据环境变化和社会期望适时修订职业规划,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

3.与大学生素质养成结合。 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就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新生时多涉猎、多阅读提升人文素质,二年级强调厚基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科素质高的必要条件;大三按专业方向综合设置课程训练项目,使之能掌握专业方向主流应用技术,工作中能独挡一面,这是职业规划中竖立自信心的关键,是专业素质高的表现。进入大四,通过社会实践强化职业素质,体现在踏实、坚持、责任心强。在此过程中,心理辅导贯穿始终,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大学给予学生的是知识、能力和情感,应分阶段、有重点的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再学习能力、综合技能和就业技能,此四者分别对应大学生素质养成的四个阶段。大学生素质养成相结合的职业规划指导模式包括以下五个密切相关的环节:规划、实践、分析、综合、调整,根据评价修正偏差,改进规划方案,如此循环反复,职业定位就会越来越清晰[4]。当临时毕业,其本身已经是职业能力强,职业目标明确的大学生,就业自然水到渠成。

四、结束语

职业规划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为此需要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强化意识,推进学生职业规划前移,形成基于素质养成的全程化的指导格局;形成性评价与培养方案、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养成相结合的全程化指导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医科职业规划中医药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