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与贡献导向的高职院校科研分类评价研究

2018-03-03 21:45丁帮俊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贡献指标体系高职院校

丁帮俊

摘 要 高职院校科研质量和贡献反映的是科研过程和结果对国家或公众有益的程度,强调的是满足相应层面科研用户的需求。科研用户最基本的需求是又好又快地获得科研“知识产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科研“好”“快”以及可持续性的角度,将科研水平的高度、科研发展的速度和科研活动的强度作为科研评价的三个维度,有利于构建以高职院校为评价对象的科研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质量;贡献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5-0012-05

从2000年左右发展到现在,高职院校经历了要不要搞科研、搞什么样的科研以及如何提高科研质量的争论与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一般是经过“三改一补”升格而成,组建初期,大多数教师科研能力弱,因而出现了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的激烈争论;随着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以及大量硕士、博士引入,师资队伍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底气”还不足[1],于是出现了“搞什么样的科研”和“如何提高科研质量”的争论。为了提高科研质量,大多数高职院校效仿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办法,借用甚至移植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政策。有学者提出科研制度与科研政策存在“跨社会效仿”[2],效仿存在“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可能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研究技术技能,学生学技术技能,琢磨的是将已有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盲目效仿往往会产生“后发劣势”问题。基于质量与贡献导向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研究是针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科研环境及发展现状提出的,期望从质量与贡献的角度,强化评价导向,提高科研水平,引导高职院校的科研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科研质量与贡献的内涵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经过多次的战略调整,虽然取得诸多成就,但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凸显[3],各高校乃至高职院校仍以論文数量、看论文级别进行科研评价管理。2012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就指出“中国科技和经济存在‘两张皮的问题”[4]。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他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科研评价改革文件,提出了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分类评价的要求。随着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资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得到巨额公共财政支持的科学研究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仅仅谋求科学研究者自主性的研究,应当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有所贡献。

目前有关科研质量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论的质量观、过程论的质量观、适应论的质量观、目标论的质量观及全面质量观。大多学者较认同需要论的质量观,有学者总结为,所谓科研质量,指科研条件满足高校科研活动顺利实施的程度,科研过程达到预期计划的程度,科研成果满足相关方面需求的程度[5]。也有学者借用ISO9000中质量的概念,将科研质量的概念表述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系和产品的特性可以满足顾客与相关方要求的程度[6]。关于科研贡献的定义,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贡献定义为“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从贡献的定义可引出科研贡献应为科研过程和科研结果对国家或公众有益的程度。综上所述,无论是科研质量还是科研贡献,都强调科研价值应从客户和外部社会寻找。基于质量和贡献的科研评价的核心是科研用户满意程度,根据质量差距理论,可用科研成果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质量差距)来衡量,差距越小,质量越高。

二、高职院校的科研用户及特点

(一)高职院校的科研用户

高职院校的科研用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政府行政科研管理部门,一类为行业企业。政府行政科研管理部门着力产生科研“推力”,通过制定科研战略规划,任务分解,再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落实推进。在这一体制机制下,高职院校科研的行政用户为:国家层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省部级层面的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市厅级层面的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及市政府等。行业企业用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及产品的开发,其科研需求受市场需求的“拉力”而产生。

(二)科研用户对科技市场的作用

1.政府行政的推力大于市场需求的拉力

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其科研能力观察,高职院校的科研用户主体是中小微企业[7],但有学者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的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立项的纵向课题数大于横向课题数[8],横向课题数约为纵向课题数的2/3。结合江苏省高职院校每年上报的数据,也可以发现纵向课题数大于横向课题数的现象,原因是政府行政部门通过制定科技政策及职称评审条件,引导教师从事纵向课题的研究。可见,政府科研用户的推力大于市场需求的拉力。

2.高职院校在不同的细分科技市场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从科技规划到形成经济效益,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路,即科技规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设计制造→市场营销→服务用户需求。在创新链路的每一个环节,又有许多的细分科学技术市场,每个细分科技市场有不同的科研需求,研究型大学、专业科研机构、企业及高职院校在不同细分科技市场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高职院校科研用户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但在应用型研究课题中也有基础性问题及较高技术的研究。根据2012-2016年的统计数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高职院校竞争获得的资助项目占高等院校资助项目的比例分别为0.09%、0.07%、0.18%、0.11%、0.08%。而在国家科技计划方面,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全部由本科院校及专业科研机构完成。2011-2015年,在国家引导类计划中的星火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分别占1.76%、1.15%、1.86%、1.42%、4.06%。虽然高职院校在各类科研立项中所占比例极小,但每个链路环节都有其细分市场,有适合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endprint

(三)科研用户的需求

对于不同的用户,科研的价值取向不一样,需求也不同。政府行政部门强调高校科研服务国家利益;企业强调经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科研必须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科研成果产出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

1.政府需求的战略导向性

科研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越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就越大。对于地区经济而言,科研需求的用户主体(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战略目标,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体现政府行政部门对科研的宏观期望,为达到期望要求,通过配置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引导科研活动的开展。然而,经济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步伐落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这一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战略目标开展科研,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需求的问题导向性

行业企业用户关心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何快速解决管理或生产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或“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工具”,问题导向性体现了行业企业用户对科研的期望。解决具体问题往往耗时而琐碎,需要长时间深入生产一线调研采集信息,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生产工艺等,需要精益求精,将一个方案、办法或工具等做到极精,并经过生产实践的检验。这一特点要求高职教师或科研团队,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某个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

三、评价科研质量指标的维度

根据科研质量和贡献的内涵及科研用户的期望,确定评价科研质量的维度。理论上,测量和评价维度越多,对科研质量的认识越全面,但对评分者的多维度分析能力要求就越高,而评分者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易出现认知超载而导致评分出现偏差[9]。维度过少,操作简便易行,但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因此,需要找出关键维度,兼顾评价全面和操作可行兩方面。基于质量和贡献的科研评价的核心是科研用户满意程度,作为用户(政府或企业),最朴素最基本的期望是又好又快且可持续地获得科研知识产品,根据政府或企业对科研的需求特点,将科研水平的高度、科研发展速度和科研活动的强度作为评价维度。

(一)科研水平的高度

科研水平的高度指一段时期内科研发展“好”的程度。科研水平的高度是相对指标,对于不同评价单元,科研用户的期望不同:以国家、地区为科研评价范围,政府的期望是领先或尽快缩小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差距;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为评价范围,学校科研管理者的期望是领先或尽快缩小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差距;以科研团队或科研个体为评价单元,其用户的期望是比其他科研团队更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用户的期望分为两方面:一是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期望,二是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期望。对高职院校而言,更应注重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科研发展的速度

科研发展的速度定义为一定时期的科技成果的总量与时间长度之比[10],反映的是科研发展“快”的程度。科研发展的速度是关系性指标,表象上是成果总量与时间的比值,实际上它还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样的,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如果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及文化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否则相互之间就存在负面的阻碍关系。如科学技术发展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对科学研究活动投入更多的资助,便形成正向的互动。如果科学技术发展危害人类生存,社会通过政治、军事、法律及文化的力量,阻止某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便会减缓。因此,科研发展的速度不仅反映了科研的能力大小,还反映了科研与社会之间是否存在良性互动关系。

(三)科研活动的强度

科研活动的强度指科研活动 (包括纯思维活动 )时间在整个社会活动时间中所占的比例[11],反映了科研发展的后劲和势能。科学技术活动时间指某段时期内科研活动所有人的科研活动时间总和,整个社会活动时间指科研活动所有人的社会活动时间总和。科研活动强度指标反映投入的科研人力资源及花费的科研时间的多少。另外,科研投入经费也反映了科研活动的强度。维持一定经费投入,才能使得科研活动维持一定强度,因此,需要在科研强度指标中增加经费投入指标,会使科研活动的强度评价更合理。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质量与贡献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难点及关键点是找出用户的期望,然后将科研采集的信息与用户的期望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综合评价数值。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解决办法一是通过找“标杆”的方式解决用户期望问题,即找出某地区科研用户认可度较高的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科研团队作标杆,将采集的信息与标杆进行比较,以此构建指标体系;二是构建标杆列表解决分类评价问题,高职院校往往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研用同一标准进行绩效考核,没有充分考虑学科或专业的差异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按学科或专业、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分别找出标杆。根据以上办法,按3年或5年为一个评价周期,借鉴澳大利亚ERA评价标准的划分办法[12],构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及标杆列表(见表2)。以科研水平的高度、科研发展的速度及科研活动的强度三个维度构建的指标,是一个普适性指标体系,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但使用时应根据具体对象特点增加相应指标:以高职院校整体作为评价对象,需要增加学校科研规划与地方科技规划之间的契合度指标、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性指标等;以科研机构为评价对象应增加科研机构运行的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等指标;以科研团队为考核对象应增加团队成员构成、协作运行等指标;以教师个体为评价对象应增加教师个人科研发展计划等指标。

五、指标应用应处理好三大关系endprint

(一)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评价时需要把握整体,才能客观评价科研的分项指标。如科研的大方向是否契合地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科研项目成果是否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推动作用的大小如何?在这一大的框架下评价具体的分项指标才有意义,不致于造成科研评价中的“盲人摸象”后果。

(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关系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逐步从科学体制内部扩大到整个社会,评价和奖励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科学内部共同体对学术价值评价较为权威和客观;科学体制外部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他们对于科学成果的应用价值评价更有发言權。因此,需要依据评价目标,选用不同的评价主体。

(三)引文分析和同行评价的关系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在回顾了澳大利亚卓越研究2012年所有的引文分析数据之后认为,从学科评价的观点看,引文分析比同行评议更适合用来作为评判科研质量的指标,但当可被索引的期刊文献低于科研成果50%的时候,同行评议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更加可靠[13]。引文分析可以用更少的精力得出与同行评议相似的评价结果,被广泛地用来判定科研成果的质量。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经常使用引文分析作为评价方法,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出与同行评议基本可比的评价结果。而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由于科研成果种类多样,涵盖书籍、报告和一些非传统性的产出形式,单纯地使用引文分析法会使科研质量的评价有失水准。在人文社科领域,较之引文分析,同行评议是更加常用的评价方法。

六、结语

不论何种形式的科研评价,必定需要对科研活动过程中关键信息进行测量、处理,最后形成综合性结论。作为一个评价系统必定存在系统误差,如计量工具造成的误差、信息处理模型造成的误差、评价主体的偏好造成的误差等。如何减小误差、提高评价的精准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科研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均衡政府的推力和市场需求的拉力,引导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石伟平.服务社会,高职需处理好的根本问题[N].光明日报,2016-07-05(15).

[2]龚旭.科学政策与同行评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7-28.

[3]郑友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三个问题[EB/OL].(2014-12-08)[2017-04-15].http://theory.people. com. cn/ n/2014/1208/c40531-26166535.html.

[4]中国科技和经济存“两张皮”问题 科研评价不合理[EB/OL].(2012-02-24)[2017-03-2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24/3697296.shtml.

[5]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6-27.

[6]周文泳.高校科研质量改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12.

[7]张菊霞,王琪.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基于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4):39-44.

[8]王晓华. 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及效率探析——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8-11.

[9]卞冉,高钦,车宏生.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谜题:测量维度还是活动?[J].心理科学进展,2012(2):359-371.

[10][11]冯晓.科学技术的评价指标与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J].科学管理研究,1994(5):43-49.

[12]刘兰剑,杜向民. 澳大利亚ERA分类科研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2):24-32.

[13]朱军文.国际科技政策发展报告:科技评价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贡献指标体系高职院校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捐书之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