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科 潘世华
[提要] 随着国家高新产业的进一步升级,现有的职业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毕业进入企业要重新进行培训,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为解决这种矛盾现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被引入到国内,但是难以得到普及,为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专业为试点,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为其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与方向。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项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编号:YZD13020),项目负责人:潘世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27日
引言
早在2014年国内开始在职业院校中试点“现代学徒制”教学,其发源于德国,并被成功引进到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与传统职业教育中“订单式培养”相比,现代学徒制更能反映出產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产教融合的制度载体和有效的实现形式。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将作为教育主体,对学生实行教育与管理双重制,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生,又是企业学徒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产业发展、职业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衔接,从根本上体现现代学徒制“双主体”特点,将企业人才培养引入到职业教育中。
现代学徒制可以按照企业需求建立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教授更宽广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机会。通过校企协作,教师和师傅共同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国内外关于学徒制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学徒制研究现状。早在中世纪,国外的学徒制已是一种流行的教育方式,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各国重新对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进而发展成为大家熟知的现代学徒制。各国根据自身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发展出不同的高等职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着重诠释学校本位教学与企业学徒教学之间的关系,方便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做好现代学徒制教学工作。
国外教育部门根据本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需求,不仅制定了相关法律,还对适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群体、专业设置、学习内容等内容做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探索出适合本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分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工学交替”、日本的“互补型”,不同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各国的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起到了效果显著的作用。
(二)我国学徒制研究现状。早在13世纪我国即出现学徒制,徒弟拜师学艺是一种特殊的职教模式。21世纪以来,国家产业得到不断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日益凸显,但是传统的校企合作又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阶段,并没有深入的长远规划。为了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教育部将“现代学徒制”作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19号),两个文件为现代学徒制推广提供了政策基础,加快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当前很多专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研究,吴建设的《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中对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解决学生“双身份”问题、课程体系构建、“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考核体系建立五大问题进行全面论证;赵鹏飞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王星的《现代中国早期职业培训中的学徒制及其工业化转型》;梁峰等人的《浅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现代学徒进行了相应研究,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优劣势分析
(一)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利条件分析
1、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与经验,可供整合的教育资源丰富。国内有历史悠久的师徒传统文化,很多手工技能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得到传承,传统学徒制的文化积淀为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的推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学徒制的推广离不开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在政府的倡导下,学校、企业、社会、行业共同参与到学生教育中,将学校具有的师资、管理、实训场地与企业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现代学徒制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2、适应国家产业战略发展形势,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导向。未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凸显,但是校企合作往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校企双方各自顾及自身短期利益,不能在教学活动中达成长远规划。为了打破校企合作目前形式,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国家不断地出台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在2011年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议上,将现代学徒制作为支持国家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国务院出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19号)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不利条件分析
1、缺少推行现代学徒制相关法规,校企之间缺少深入合作。在国家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缺少战略规划,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监督跟不上,导致现代学徒制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国内的职业教育以职业院校为中心,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企业缺乏合作的热情,双方合作的侧重点不同,学校侧重教学,企业侧重利益,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容易被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校企双方需要更深层次的合作。endprint
2、学生规模庞大难以因材施教,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顯示,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学生数量庞大导致在学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过程中,出现教育资源不足,同时很多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新产业发展迅速,学校专业设置不能与企业需求同步,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不能胜任岗位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基本思路
(一)定义师傅徒弟的关系。在学徒关系中,师徒是生产的劳动者,又保持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使很多精湛技术在言传身教中得到传承,同时师徒之间的亲情得到培养传颂。现代学徒制的兴起,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是一种技术技能专业,注重实际操作水平,依靠长时间技术积累,才能具有优秀技术水平。在该专业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助于借助企业高水平技术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技术传授,与学校教育注重理论形成互补。在学生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时,与师傅亦师亦友,增进师徒关系,师傅更愿意将自己所学技能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技术技能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签署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汽车产业需求,共同做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行业标准、课程教学与经营生产进行对接,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校企“双元育人”。校企建立“双元育人”人才培养体制,校内教师侧重教授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企业师傅着重在实际岗位中教授操作技能知识,“双元育人”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实现完美融合。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校内教师完成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考核,实际操作与技能培训则由企业师傅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实现学生双身份、双教学、双考核的“双元育人”模式。
(四)签订三方人才培养协议。为了确保现代学徒制顺利实行,由职业学院、企业、学生签订三方人才培养方案,一个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三方在新的培养模式中有共同的目标,即将学生打造成符合岗位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共同的目标使各方都有动力来履行自己的义务,推动现代学徒制顺利开展。
(五)将学校与企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学生将参与课堂和岗位教学,接受教师与师傅的知识传授,接受校企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现代学徒制主要优势在于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传授知识与技能,学校提供理论教学,企业落实工作岗位、学徒工资、奖助学金等,确保学生能达到毕业要求,并掌握岗位所需技能。
(六)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提高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并顺利推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理论与技能内容,做好教学分工,确保教学质量。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注重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四、我校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我校与宁波腾峰集团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校内开设营业性标准汽车4S店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两大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在试点的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对特定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毕业与就业对接。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将以“学校本位”与“企业本位”为中心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将重点放在开发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将学生培养分为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学校教育为企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训练可迁移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的基础性,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和规范。企业教育是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实践的针对性和理论的应用性,突出企业特定岗位的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在校企的共同合作下完成现代学徒制“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构建“课岗通融、能力递进”的课程。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校企共同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校企不仅要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作为重点工作,该课程体系将突出高等教育性与职业性、针对性与通用性、现实性与发展性之间的平衡。校企合作开发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新课程的开发对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起到核心作用。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要突出校企合作“双主体”教育模式,由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学校教师、课程开发专家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现代学徒制课程应该兼顾企业工作的技术本质要素,突出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双特点,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现代学徒制课程将在灵活多样的学习基础上,根据企业环境与工作特点,建立多样化企业课堂,同时也考虑企业员工培训、考证晋级等多种因素。
(四)打造现代学徒制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影响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关键因素是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因此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完善“双带头人”、“双导师”、“双向挂职”等双元育人制度,形成成熟的管理机制。现代学徒制教师要通过培训、考核上岗,专兼结合教师通过“交互训教”的授课方式教授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五)建立现代学徒制“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将在校企进行学习,这就为课程考核增加难度。为了有效地对学徒制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制定企业“学徒”考核标准,依据考核标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并根据岗位需求,要求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取得巨大成功,为西方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大批职业院校参与到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中,但是在探索中难有成功案例。我校根据学科建设现状、需求及自身优势,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作为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汽车专业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理论与实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赢得了用人单位、学校、学生的好评,为兄弟院校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成功案例,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2]黄文伟,贺蓓蓓.现代学徒制典型性问题的分析与破解——基于广东现代学徒制标准研制的实践视角[J].职教论坛,2017.4.
[3]梁峰,许刚,陈颖.浅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7.1.
[4]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5]陈和祥,董海青,赵春宝.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