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剧场理论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研究

2018-03-03 19:22林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涛

[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着某一区域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一个创举。本文描述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况,指出其面临传承危机的困境,分析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以期为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攸县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15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边缘化、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窘境。继积累了生态博物馆的实践经验之后,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寻求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勇敢尝试。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2007年设立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探索已有十年之久,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留在原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活态传承,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有效模式。

一、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属长沙国,攸县之名始见于史籍。至今历经两千多年,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攸县现属湖南省株洲市行政管辖,位于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与江西省接壤,南与安仁、茶陵毗连,西与衡东、株洲县交界,北与醴陵为邻,处于湘赣通道和湘东走廊上。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攸县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攸县神秘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数量多。攸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攸县2016年的普查工作结果显示,全县境内共有7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槚山皮影戏、攸县打铁水等项目堪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表1)

攸县全县境内的7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三个等级,其中包括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持续开展,对攸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挖掘整理,抢救、恢复一些濒临灭绝甚至已经消亡的项目,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续确认和录入,攸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将会增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种类丰富。攸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的种类也相当丰富。参考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标准,共分为10个大类。攸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质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9大类,占所有大类的90%,涉及种类相当丰富。

3、分布范围广。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涉及的种类丰富,而且分布范围广。攸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县境内各乡镇均有分布,有些项目只单独在某一个点,而有些项目同时分布于邻近的数个点,甚至有些项目跨乡镇、跨区域分布。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因素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从攸县的历史与现实来分析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攸县以汉族为主,民族较单一,文化差异小,内部互动频繁;二是攸县历史上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带动文化繁荣;三是地处湘东走廊和湘赣通道,人口流动形成文化传播。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数量及空间类别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二)存在的问题。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丰富、分布范围广,近年政府也组织开展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出版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但攸县依然存在保护资金短缺、开发力度不够、后继无人等问题。

1、資金不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经费策略,保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联合国科教文卫等组织的扶持资金、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个人的捐赠资金。攸县同样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2、开发力度不够。受历史与现实环境的制约,长久以来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获得较好开发。目前,攸县境内获得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少,除了一些较知名的项目在重大节日里有演出,或受攸县政府委托外出展演,其他一些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的项目因开发价值小而未能获得开发。

3、传承危机。目前,攸县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年轻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学习和传承这些在他们眼中的“旧东西”;另外有些传承人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以解决生活问题。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缺乏学习兴趣,传承人生存境况不佳,使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

二、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攸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迁,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在攸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必要性

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形成的,其在原来的地域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攸县平衡稳定的文化生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有的结构,至今保持着独特性。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与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跟攸县一样古老和悠久,是攸县一部古老的史诗。endprint

2、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像一条河,也许会源远流长,也许会干涸断流。不可再生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片生存的土壤和一个继续发展的温床。

(二)設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行性

1、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都是特定地域和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如攸县的各种工艺技术文化,是当地农业土壤孕育而成的。攸县的地域特点和自然生态给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地域为载体,地域性是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一个可行条件。

2、资源性。文化也是一种资源。以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增强攸县旅游的竞争力。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能更好地保护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而对其开发和利用。把攸县古老的文化、优秀的遗产、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推向外界,让人们共享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营养。

三、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对策

我国的国情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决定了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科学构想。因而在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时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攸县实际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之路。

(一)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基于攸县的实际情况,应当在攸县的行政管辖区域内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部门,在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摸清家底;二是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工作,颁发证书;三是重点保护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的乡镇划保护片区;五是做好资金保障,确保专款专用,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六是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将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旅游开发。将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攸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拓展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模式。我们知道,限制开发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过度开发会破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对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能够实现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互利共赢。可在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与体验之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之旅”;以及结合节庆民俗活动开展各种民间赛事活动。

(三)制定保护与开发规划。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制定详细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制定应当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一种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手段,保护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整体,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在保护之列,不仅要对静态的文化加以保护,而且要对动态的文化加以保护。

(四)实行多元化参与策略。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开放性,实行多元化参与策略。当地居民的参与是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关键。因为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社区,文化以人为本,当地居民是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赖以建立的基础,他们是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是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与传承者。政府能够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学者能够提供智力支持,而当地居民能够提供文化资源。因此,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应当由政府、学者、当地居民共同参与。

四、结语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创举。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和整体性的保护方式,强调了要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原环境,是新时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探索。虽然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新鲜事物,目前在中国也只是处于试验阶段,但它突破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局限,弥补了传统保护方式的不足。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将成为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型模式,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也十分重大,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攸县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设立攸县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加快攸县全域旅游发展,增强攸县旅游产品竞争力,促进攸县对外交流,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升人们的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

[2]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俗文化论坛,2007.2.

[3]刘魁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陈耕.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攸县召开
身在煤海不“染“ 黑——攸县煤炭局2014年上半年勤廉工作侧记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