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 刘 学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分析、综合想象,学生往往难以做出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含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学生才能运用形象思维,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再现在眼前。
教学《王冕学画》一课,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一场大雨过后荷花的美丽风姿和王冕学画荷花的原因,语言非常优美。我利用课件再现了雨后荷花那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水珠滚动的情景,然后在优美的旋律中,在老师动情的朗诵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动”的美景。这时,平面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一幅立体画面,感受到了荷花颜色的美、水珠动态的美,仿佛看到了雨后荷花被雨水冲洗后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学生被如诗如画的美景所打动,一个个如同身临其境一般,随后再让学生诵读这一段文字,咀嚼文中的优美词句,感受这些优美词句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中抒发愉悦的感情,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展示,他们与王冕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深切地体会到了王冕的内心活动,对于王冕看得“出神”,萌发“画下来”的想法也就感同身受。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们在读中理清思路,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品词析句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汉字真有趣》这节课的时候,我以儿歌为识字的凭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汉字中“点”的作用,增加学生识字的兴趣。“刀”这个很多学生都认识,可以不教,但是它却是学习“刃”的凭借,而“刃”又是感悟汉字中“点”的作用的媒介。于是,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借助课件出示 ,然后向学生介绍到:“这是古代人们常用的一把刀,后来人们仿照刀的形状造出了刀这个字”,然后我手指古字“刀”问学生,“你能猜猜它的每一笔分别代表‘刀’的哪一部分吗?”一名学生说道:“上面竖起来那部分代表刀把,右侧是刀背,左面的撇是刀刃。”“你猜对了,古人就是这么想的。后来弯曲的笔画逐渐变直,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的‘刀’字。”随着我的介绍,“刀”字的演变过程如动画般一幅幅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了解到了刀字的由来,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停顿了一下我继续说道:“‘刀’字有了,那你们所说的‘刃’呢?单造一个字太麻烦了,这时古人看着‘刀’字灵机一动,想到‘刃’不就是刀上的一部分吗?那我在‘刀’字上点个记号不就可以了吗?你们赶紧猜猜,这个记号点在哪合适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时学生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一名男生说道:“点在撇的左面。”“为什么?”我紧追不放。“因为横折钩代表刀把、刀背,撇代表的是刀刃,所以记号应该点在撇的左面。”我赞许地点点头,“确实如此,你跟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说到这里,课件中弹出了“刃”字。指着它我说道:“为了美观,这个记号点在了撇的左侧,同时像撇一样向左倾斜。”随着我的介绍,“刃”字逐渐变大,仿佛在告诉学生,你真会思考,很高兴认识你。就这样,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从而发现了新知,借助字理识字的同时也体会到汉字的有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体,而我则通过巧妙设计的课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地思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复习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枯燥的过程,看着一屏幕的字词,不少学生意兴阑珊,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其实,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比如在复习《可爱的小象》这课词语的时候,我先分别出示“聪明”“小象”,当学生读完后,一个“的”字从画面外跳跃着来到这两个词之间,这时两个独立的词就变成了一个词组---“聪明的小象”,这样既巩固了词语的读音,又同时复习了词语搭配,可谓一举两得。而跳动的字符,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
语文课程非常重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因为在体验中,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眼、耳、鼻、口、手、脑都动起来,从而获得种种发现,触动思维,引发思考,最后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困难。
学习《北京的夜景》,课前我让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北京夜景的图片。课堂上,结合这些图片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原来北京的夜景是如此绚烂美丽,不由发出由衷地赞叹:“看见了!看见了!那是一条条高速公路,一盏盏路灯连在一起,有的像金色的项链环绕京城,有的像一串明珠伸向远方。”在这节课上,学生加深了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低年级写字也是一项教学重点,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只有学生学会观察了,才能了解书写方法,掌握结构要领。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生字按照字形结构分组学习,借助辅助线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如在学习《神奇的小罗盘》 这课的的时候,写好“换、唤”这两个字对于学生来说困难不小。初步观察后,学生都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右侧都是“奂”,写的时候很自然把 “奂”都写在右半格同样的位置,但是实际上,它们占格位置是不同的。在这里,我沿着竖中线加了一条辅助线,不用老师过多解释,学生自然观察到‘唤’右侧‘奂’的第三笔大约竖写在竖中线上,而‘换’右侧‘奂’的第三笔竖则是写在竖中线的左侧。
语文课是充满兴趣的学科,让语文课程恰当的与信息技术整合,会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文字更鲜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为我们优化教学过程,追求鲜活有趣提供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