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清市青年办事处民族小学 孙艳瑛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实施者。衡量一节数学课是否高效的标准在于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巩固和提高,已经成为当今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一个必要的现实性课题。
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温故而知新,在新情境创设下不断的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精确的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转折点和结合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创设具有针对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唤醒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识的冲突,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自主参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高效学习。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的过程。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用手去操作,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口去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创设条件。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这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我在课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长方体;其次,在课堂上,我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展示作品,让学生们用找一找,指一指,数一数,摸一摸,说一说,填一填的方法来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并填写自主学习单;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并纠正自主学习单中长方体的主要特征。最后为了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小棒和彩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们通过设计,将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了既学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性的问题,去激发学生参与的强烈欲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用课件展示了12个大小相同的边长为1cm的正方体,让学生也拿出了课前做好的5cm的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摆出一个大长方体,会有几种摆法?不同的摆法,长方体的表面积会发生变化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哪些条件有关系?这些条件之间存在着什么特殊关系?你们能把这种特殊关系验证出来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不断地深入,让他们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不断地被激发,真正发挥了个人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小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长远的发展意义。为了能让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巩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培养,进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