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机投镇机投小学 耿 云
从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小学生从低段开始如果不注重对积极思考的意识进行培养,到了中段、高段后就会表现出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且不善于思考,即便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也会显得没有深度。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为学生牵线搭桥,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中,除课堂教学进程中为学生营造积极地探索、思考活动空间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作业的设置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并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人通常都是有惰性的,因此用兴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愿意积极思考。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该用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行为转变,长此以往养成思考的习惯。
例如:教学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课后,我设计这样一些题:“根据要求绘制出一幅你心中最美丽的图画。要求:1、画中央有一个水池,池里有3条鱼,池旁的大树是池中鱼的2倍,草地上的花是大树的2倍;2、天空有一轮太阳,3朵云,一群小鸟,小鸟是云的5倍”。老师们都知道这是一道巩固发展提升题,不仅仅检查学生对当堂所学关于“倍”的理解程度,而且还为下节课教学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奠定基础,达到本节课知识延伸拓展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能充分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积极参与并主动的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极高,纷纷动起笔即兴作画,有的学生通过自己对倍的理解口算出物体的数量,有的学生通过自己摆学具也解决了问题。而且每个学生还发挥了一个小画家的才能。紧跟着我们可以追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画编写出几道乘法和除法算式吗?”
孩子们通常是看别人的图提问列式,而今天是利用自己的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积极性相当高,学生提问时表现出异常激动的情绪,问题提的有价值,学生的解题思路敏捷,不知不觉中,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这样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愿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学生就更愿意接近数学、理解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数学日记,尽可能在生活中搜集与近期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小姨家到我家吃晚饭,妈妈抓了12支筷子让我去分,我1双1双的分发下去,分了6次。我发现要求有几个人吃饭不仅可以用除法12÷2=6计算。还可以用减法计算:12—2—2—2—2—2—2=0,看减了几次将12减完就有几个人吃饭。我还发现不仅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也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如上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边生活、边发现、边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积极思考的能力。
又如一学生这样写道“今天下午放学后,妈妈带我到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4袋巧克力,每袋l元8角5分;买了4个面包,每个面包1元1角5分;还买了一袋面粉,23元6角,我是这样计算的,1袋巧克力和1个面包加在一起正好是3元,再乘以数量4,共12元,再加一袋面粉共35元6角,与发票上的一致。”学生在自己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搜集、分析,抽象概括出隐藏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决。这样就让学生能充分接近数学、理解数学,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脑子去思考、用他们的手去记录,让他们在数学日记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感悟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有创造就一定有思考得深度,学生的创造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把简单机械的练习转变成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实践、验证、推理和归纳总结,从而发展学生积极思考的深度。
如:学习了《观察物体》这一课,我们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实践作业:“把南瓜从中间横切开之后是什么图形?画一画。”当学生完成这个实践作业后,跟进布置“你还能画出哪些蔬菜水果切开后的图案。”孩子们对类似的实践作业非常感兴趣,也愿意进行相应的操作。虽然画出的半个南瓜千奇百怪,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为什么有的能看见瓜籽,有的看不见?”学生通过积极交流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大量的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对观察物体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强化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大胆进行创新与实践,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思考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持良好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主动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