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玉
(江门幼儿师范学校 科研培训处,广东 江门 529080)
陈少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觉者,有“国叔”之称,对孙中山“剑履相从,股肱如一”。陈少白早年家居读书,壮而出游,后为革命四处奔波;急流勇退之后,又纵游南北,吟诗作画,故其一生的化名、署名颇多。关于陈少白的名字号,各家著录不尽相同,互有错讹。今趁整理陈少白作品之际,不惜爬罗剔抉,考辨异同,以资人物传记之用。
著录陈少白名字号的文献不少,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几家:
陈少白先生原名闻韶,字夔石,后改字少白,以字行。[1]1
此文谓“闻韶”是原名,“夔石”是字,“少白”是改字。1935年建国月刊社出版《兴中会革命史要》,卷首是邵元冲的《序》,其后即此文。邵《序》作于1935年1月21日,故《陈少白先生小传》的撰写时间,当离是时不远。而陈少白逝世于1934年12月23日,所以《陈少白先生小传》是陈少白逝世之后记录其名、字比较早的文献。
幼名闻韶,号夔石……缀学,随中山奔走,即于是时改名少白。[2]
此文作于1935年11月24日。钟荣光,广东中山人,与孙中山同乡同岁,长陈少白3岁,三人关系颇密。此文谓“闻韶”是幼名,“夔石”是号,“少白”是改名。
公少名闻韶,号夔石,倡革命后,避清吏耳目,始改号少白。[3]
陈少白逝世后,族侄陈德芸曾撰成《陈少白先生年谱》,1972年在台湾出版。此文谓“闻韶”是少名,“夔石”是号,“少白”是改号。
陈少白,字夔右,号少白。[4]
又有《陈少白之词章》则谓:
陈少白,字葵石,号少白。[5]3
复有《兴中会四大寇订交始末》又曰:
陈少白原名夔石,后改名白,字少白。[5]8
冯自由是陈少白的晚辈,二人曾经共事多年。陈少白辞去香港同盟会会长之后,即由冯自由接任。前二处谓“夔右”、“葵石”是字,“少白”是号。后一处谓“夔石”是原名,“白”是改名,“少白”是字。同一文献,三处所言,互有不同。
从时间先后上看,《陈少白先生小传》《陈少白先生传》作于陈少白逝世后不足一年的时间内,《陈少白先生年谱》单独出版于陈少白逝世后38年,《革命逸史》作于陈少白逝世47年。从人物关系上看,邵元冲、钟荣光、冯自由与陈少白交往甚密。而陈德芸是陈少白的族侄,曾受过陈少白的教导。从著录内容上看,他们所记,各有一得,又互有矛盾。因此,不能从时间先后、人物关系亲密的角度决定谁著录得准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
1.“闻韶”是陈少白早年的名。正如钟荣光谓“幼名”,陈德芸谓“少名”,建国月刊社谓“原名”。
2.冯自由两处所言的“夔右”、“葵石”,乃是“夔石”之讹。
3.“少白”,乃是后来才改的。
可是疑惑在于:
1.“夔石”是字,还是号?
2.“少白”是改字,是改名,还是号?
古人的名、字是分开的。据《礼记·檀弓》记载,幼儿出生三个月,由父母等长辈命名,二十弱冠则取字,即“幼名冠字”之说。自己在君父长辈面前称名,同辈之间互相称字。所以自称用名,以卑谦示尊;称人以字,以敬重对方。
名、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6]名是长辈所赐,是“体”是“里”;字则是名的引申,称“表”。古人有“表字”之说,“表”有表述、解释、补充、说明之意。因此人们常说“望名知字、因字知名”,显示了名、字之间的内在联系。
“闻韶”来自《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乐经》,古代修身治国的重要法典。《韶》,称扬舜的音乐,孔子谓其“尽善尽美”。《武》,称扬周武王的音乐,孔子谓其“尽美未尽善”。孔子此言“三月不知肉味”不只是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来说明音乐的审美效果,更是从音乐《韶》尽善尽美的角度来谈论“修身”。因此,“闻诏”之名寄望修身养德之意,就像台湾学者黄雍廉在《是天民之先觉者——陈少白传》所说:“以‘闻韶’二字取名,有迎贞纳祥的意味。”[7]
“夔石”,与“闻韶”之意紧密联系,是陈少白的字。“夔”有二义,一是传说中的单足神兽,二是尧帝的大臣。据《尚书·尧典》记载,尧夔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养成美好的品德,如正直、温和、宽大、威严、刚毅、简约、不粗暴、不傲慢,达到“神人以和”的地步,才可以治理国家。所以,“夔”字与“闻韶”密切的关联点在“乐”,二者都寓有以乐修身之意。
“石”,石磬,古代一种乐器,击打成音。据《礼记·乐记》言,金、石、丝、竹称为“四音”,与匏、土、革、木,合称“八音”,即尧所言“八音克谐”之“八音”。作为乐器,石是排在第二位的。另外,“石”亦有柱石、基石之意。国家柱石,比喻贤相名将等国之重臣。
所以“夔石”承“闻韶”(以乐修身)而来,寄以国家栋梁之望(修身后治国),类似于现在的“望子成龙”。
因此,建国月刊社谓陈少白“字夔石”,是符合实际的。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陈少白之词章》分别谓字“夔右”、“葵石”,已经接近原貌,可惜有错讹,“右”为形讹,“葵”为音讹。陈一峰《少年壮志》(收入林惠国《陈少白的故事》)一文,亦言“夔石”是字,可为佐证。
“夔石”之字蕴含“国之柱石、国之重臣”之意。在目前发现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陈少白自书“夔石”的史料。但是,他自称“白”、“少白”的史料颇为常见,如陈少白写给孙中山的亲笔信函,常落款“弟白”、“弟少白”等。
“少白”什么时候使用?司徒沛《陈少白传》有一则材料:
宣誓人×××等精诚宣誓,天地鉴容,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此誓。
戊子年九月初五日
尤列,广东省顺德县人,乙丑正月十七日出生,二十四岁。
孙逸仙,广东省香山县人,丙寅十月初六日出生,二十三岁。
杨鹤龄,广东省香山县人,戊辰六月初十日出生,二十一岁。
陈少白,广东省新会县人,庚午七月十五日出生,十九岁。[8]
这则材料显示,尤列、孙逸仙、杨鹤龄、陈少白四人在戊子年(1888)义结金兰,并有“陈少白”署名。然而,此材料所言内容多有失真之处:
第一、尤列与孙中山同年(1866)出生,而此材料谓尤列于“乙丑”(1865)出生。
第二、陈少白的生日是七月二十日(1869年8月27日),而材料谓其生日是“七月十五日”。实际上,至戊子年(1888),陈为20岁,而不是19岁。
第三、材料谓四人宣誓结义的时间是“戊子年九月初五日”(1888年10月9日)。但是,此时陈少白刚到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念书,还没有认识孙中山,何来结义?
因此1888年(戊子)陈少白广州求学时使用“陈闻韶(字夔石)”。1890年初陈少白求学香港,入读西医书院,仍用“陈闻韶”之名。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陈少白还没有毕业,即追随孙中山奔走。或从是时起,他使用“少白”,即陈德芸所说“倡革命后,避清吏耳目,始改号少白”。然而,“少白”并不是“改号”。
从文献上来说,陈少白自己的说法最为可信。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余之再赴台湾及返香港》说:“只是有一层不能不顾到,就是此时能否听我混迹在香港,还不可料,惟有私行改名。”[1]71-72说明陈少白到香港之前要完成“改名”,才好联系,这件事发生在1899年。
据陈少白《致犬养毅函》,1899年5月陈少白在香港筹办《中国报》(后更名《中国日报》)时,曾致函日本的致犬养毅,落款“弟陈白顿首”[9]。这是目前陈少白本人落款“陈白”最早的手书真迹文献。1897年陈少白在日本杂志《东来学会》发表《东亚联合要旨》,作者落款“陈白”。题目下有日本人门协氏绍介的按语,开头即言“陈白,字少白,粤东志士”[10]125。文章开头,陈少白自称“陈白”。只是,这里的“白”已是改名,“少白”已是改字。
陈少白为何倾向“白”字,颇有原委。明代硕儒陈献章载道而南,儒风南化,故有“岭南第一大儒”之誉。黄宗羲《明儒学案》有“白沙学案”,可见“白沙”之影响。“白沙”原是地名,即陈献章的村庄“白沙村”。世人以“白沙”称之。陈献章、陈少白都是广东新会人(今属江门市),且二人住地不足二十里。陈少白从小就敬佩这位乡贤,故用“白”、“少白”,以示追慕之情。
所以,“白”是改名,“少白”是改字。《兴中会四大寇订交始末》谓“后改名白”、建国月刊社谓“改字少白”符合事实。陈占勤《陈少白年谱》之《家世》曰:陈少白先生,又名白。[10]11亦可以为证。
郑玄《周礼注疏》卷十五曰:“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在“名”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盛德。周代贵族在去世之后,有功于一时一地者,常予以“谥号”。其后,周道式微,用号者渐多,如自号、别号等。有文章称,《中国报》(陈少白在香港主办)之《序》是陈少白亲自撰写。但是,此《序》署名“敦煌韬晦子”,“敦煌”是地名,在甘肃。“韬晦”取“韬光养晦”之意,“子”,古人的尊称,亦有日本名字的味道。联系陈少白旅居日本四年之后才到香港办报,使用“韬晦子”,是能理解的,且“韬晦”与“夔石”寓意亦有联系。但“敦煌”是何意?是为了躲避清人耳目吗?人在东南(香港),指向西北,难知。陈占勤《陈少白年谱》第58页,也只是说“敦煌韬晦子”所撰《〈中国报〉序》,并未言是陈少白所撰。因此,在没有发现更多的文献之前,不能冒然断定“敦煌韬晦子”是陈少白的号。
一、服部二郎
1902年冬陈少白应孙中山之邀,从香港赴越南开展革命工作,曾化名“服部二郎”。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别录·河内之一页》,曰:“时先生闻予不适,函召予往。予用日本服部二郎之名,登岸时得免苛扰,亦所以避人耳目也。”[1]121这是目前陈少白承认使用“服部二郎”化名的最早文献。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亡命客者之日本姓名》等亦谈及“服部二郎”的化名。
化名“服部二郎”,有何因由?1897年陈少白第一次渡台湾期间,认识一位日本朋友,叫“服部”。对此,《兴中会革命史要·台湾方面之活动》说:“我在台北时,认识一个《台湾新报》的总编辑日本人服部,人很有点肝胆,又酷好中国诗文。”[1]61陈少白在台南活动时,受到四个日本侦探的监视。服部知悉后,在报上大骂台南当局,监视才解除,从此陈少白与他结下深谊。
二、陈棫
据陈一峰《陈少白诗词书法集》,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南京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3月25日(二月初七),陈少白致信孙中山,信封皮上署名“陈棫”,这是他流亡日本时的化名。1929年3月日本人梅屋庄吉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6月7日晚陈少白宴请梅屋庄吉夫妇。请贴封皮署名“陈少白”,内有陈的手书邀请函,亦署名“陈棫”。这两次署名“陈棫”,只有旧友知悉其意。
三、陈璧
据陈占勤《陈少白年谱》引自日本外务省档案的材料,神奈川县知事浅田德则《关于清国流亡者的报告》记载,1899年3月孙中山、陈少白等人秘密谋划返粤举事,并制定好了军旗,此时陈少白化名陈璧。可见他们的革命活动不仅受到清政府的仇视,而且受到日本政府的监视。
四、无定着
1932年秋,64岁的陈少白在北平作《灵菊》《芙蓉》两幅彩画,画之右上角皆署“无定着”。取居无定所之意,据杨绳五《陈少白的晚景》,陈济棠主粤时,拒陈济棠之聘,“竟避往北平,以后署名为‘无定着’。意思是说,连故乡定居都不可能。”[10]115
五、陈璞
据陈占勤《陈少白年谱》之《家世》,陈少白旅日时曾用“陈璞”,今未见相应文献,故附之于后。
综上:陈少白原名“闻韶”,字“夔石”,后改名“白”,改字“少白”,以“陈少白”行于世。他曾使用“陈白”、“陈棫”、“陈璧”、“陈璞”、“服部二郞”等名,亦曾自署“无定着”等。从这些变化中,人们仍可看到这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觉者跌宕起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