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龙钢学校 卢珍云
目前各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偏多,针对这种情况,分组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及互相帮助。但常会出现组里积极参加者,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搭配,例如每组尽量做到:积极发言者、动手能力强者、收集信息能力强者互相分配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他们在学习生物学的系列的主体性活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探究的“度”,避免探究性学习变成一种形式。
有的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有的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有的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上。
教材中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既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
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一个有效而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需要设计一套可操作性探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或调查来检验人们已知的东西,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解读多种信息;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探究结果告诉他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师面对突然而至的新教材,探究活动多,书本文字表达少,若想照本宣科已不可能。教师容易受旧教材教学观念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容易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可靠的信息源和自己的观察与调查中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来回答问题,从各种途径去获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探究性学习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探究活动课本没有作详细的规定,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去设计,去验证,去假设,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设计调查、搜集分析资料、处理数据、表达交流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观察和记录、检测和描述都要实事求是。结果交流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的探究问题,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许多学者认为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在组织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力正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来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的驱使,使荷兰的一名房屋管理员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从而洞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新教材设置了许多身边的生物让学生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维持他们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如:探究生男生女的秘密,这个话题学生特别感兴趣,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如模拟鉴定血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型,有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血型,有的人不知道,这就调起学生探究血型的欲望。
人们最初的科学印象和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通过了解和学习周围的各种生物获得的,对于少年儿童,生物学更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诱发学生对自然界发生好奇心和对科学产生兴趣,产生探究欲望。
新教材图文并茂,而且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除了实验外,还包括观察与思考、探究、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技能训练、讨论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打破了旧教材“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掉一本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使探究活动真正落实,教师必须对教材全程备课,对整个学期的探究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以往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杯“白开水”,由教师单独进行调味,按教师的意愿把学生教的“有棱有角”,使学生的创造天性被压制。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要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思考;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果,不要包办代替,改变过去那种“目中无人”,视学生为“容器”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新课程的生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要求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教师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改变过去等着做实验,听讲解的传统学法,教师也应改变一切包办,唯恐学生不会做,不懂做、做不好的想法。布置学生准备实验素材,收集信息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应准备充足的材料,共同收集信息,避免走向一切交给学生的另一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