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上午8点多钟,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信息,告诉我于永正老师去世的消息,甫闻噩耗,我心痛不已。我甚至不敢相信,赶紧再去求证,确实,我们敬爱的于老师在当天凌晨五点多钟,于徐州市的一间医院里停止了呼吸,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第一次见到于永正是1987年秋天。当时,江苏省教研室在徐州市鼓楼区举行省级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以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项目。执教老师即是于永正,上的是言语交际作文课,这是我和于永正的第一次合作。课堂上,他身着深色西服,挺拔英俊,睿智成熟,写得一手好粉笔字,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时,他亲切和善,娓娓道来。于永正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们即成了朋友。
1994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启动,张庆老师力荐于永正负责作文部分的编写工作。于老师的言语交际作文实验是出了名的,在老师中有广泛的影响。在编写教材时,于老师将其作文教学经验信手拈来,和教材体系有机融合。他设计的习作板块便教利学,一线的老师们觉得很接地气,普遍提高了教学实验区学生的写作水平。
2000年,教育部人事司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启动了“跨世纪园丁工程”。为发挥名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于永正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并专门为其召开了有25个省、直辖市的59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我亦参加其中。对于老师教学方法的提炼,我曾邀请张庆、袁浩、斯霞老师等一起商量,遂于会上总结出于永正“五重教学法”: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于老师一直倡导“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他曾经呼吁: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放下架子,走向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他引用夸美纽斯的话:“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对自己有“约法三章”:一、不倒背手。手背在后面,在教室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尽可能和学生在一起玩。四、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经常到学生家走走。五、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六、和同学做值日。七、一旦自己做错了事,即公开承认……于老师为了表达对学生的喜欢,经常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脑袋,用手轻拍学生的肩膀,向学生竖起大拇指……有时用语言直接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掌声更是表达他对学生赞扬的好方法。他指导作文,有时只做动作而不言语,这是学生写的一个片段: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抚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原来是于老师。他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于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它时时提醒我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我有个感受,他并不依赖学生的配合,他常常从课堂上宝贵的时间里,抽出空来对差生进行辅导。教学之余,他跟我聊到差生,总是说,一定要多关爱差生,给他们以机会。他说,这些所谓的差生,无非是考分低一些,其实这些同学其他方面一点也不差,有的还比别的同学好呢。然后动情地说到自己的孩子,当年被认定为差生,饱受责难,他亦感同身受,有深切的体会。所以他对我说:“我就是要把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在第一位,不让任何一个同学受辱。”
于永正用他的实践成就了一位名师。
南京鳳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致于永正治丧委员会的唁电中说道:“于永正老师是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自上世纪90年代加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团队,以深厚的学养,丰富的教学实践,精湛的教学艺术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与教师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于永正老师的离去,不仅是中国语文教育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更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有数十年情谊的良师益友。”今天,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即将走进历史,但它为中国的母语启蒙教育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范本。其中,于永正老师的智慧的光芒,将引导我们在母语教育的路上奋斗不止,愈行愈远。
于永正永远地离开了。三十年交往中,他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是我们的楷模,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崇高的师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朱家珑,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所长,《七彩语文》杂志社社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