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莉
(太原市尖草坪区双语实验小学校)
【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后续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与发展,前面所学的知识则是后面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善于把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顺利迁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己原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迁移类推学习思想策略,就是指在数学学习中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策略,使先前学习的知识对后续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者依据某些数学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推断出与它同类型的其他知识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与规律。比较二者,我认为可以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谈迁移类推学习策略,将二者融合,取其精华,应用于学生的学习。
【内容回眸】
从迁移类推学习的内涵、特征以及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现将自己学习时的思考梳理如下:
【实践与反思】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进而掌握。如果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越多,那么新知识的接受也就越容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材。突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知识为基础,选取使学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的方法。
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总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寻求方法,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越扎实,基本技能越熟练,迁移就越容易发生,所以平时一定要狠抓学生的基础教学,从而使新知识的接受更容易。例如,教学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可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迁移。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性质理解得越透彻,计算能力越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就越容易。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若干属性的相似性,由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事物具有某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具有某一属性的推理方法。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和除法里商不变的性质类比;小数乘法里小数点的位置的教学,可以和乘法里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类比。迁移可以通过类比推理来实现。学生的类比能力越高,迁移越容易发生。因此,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相似点、共同点,从而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不畏难的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迁移顺利进行。因此,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鼓励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思考要给予充分肯定,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行为平时要大力表扬,锻炼他们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学亿以内加减法中的口算加法时,要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口算方法。如计算550+270,可怎样算?学生回答可先算550+200=750,再算750+70=820,这时教师要再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积极思考,说出:先算500+270=770,再算770+50=820,也可以先算500+200=700,再算 50+70=120,最后算 700+120=820,教师对这几种算法给予肯定,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口算加法的方法,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使迁移能得以顺利进行。
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知识,发现这个知识与原有的认知发生矛盾时,就会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将新的知识纳入改造后的认知,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顺应就发生了。要灵活改变思维中的定势,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经过的时间时,当学生学会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时,会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王老师从12时15分开始批作业,14时5分结束,张老师批了多长时间?学生用14时5分-12时15分,有的学生会算出1小时。究其原因就是将1小时转化成10分,受“十进制”思维定势的影响。要想让学生改变这种思维定势,就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拨钟练习,加深学生对“六十进制”的理解。可见要完成迁移类推学习,就是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当原有知识与新知发生冲突出时,要改变原认知,以适应新的认知,不可一味地迁移类推。
总之,迁移类推学习思想充分说明: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去接受新知识,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经历中去学会新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可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搭建好新旧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