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2018-03-02 08:00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书写书法过程

高 晶

(济南市机场小学)

小学阶段正值识字、写字年龄,是实施书法教育的黄金时期。那么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书法练习兴趣,这是不少教师面临的难题。下面就来探究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传承文化,激发兴趣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字,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文化是通过文字来传承,书法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变。书法教育不仅是文化传递过程,也是文化生成过程。在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学习文化、传承文化,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学习书法的重要策略之一。

比如,在教学“木字旁”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字?(出示图片)

师:请大家看课件,在甲骨文中,木字的竖表示树干,上面代表树枝,下面代表树根。(然后展示“木”字的字形演化过程)

师:“木”字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木字旁的字有很多,在新华字典中收录的就有300多个,所以,写好木字旁的字很重要。

这样追根寻源、拓展知识,一方面,学生形象地感知了木字旁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以道立人,塑造人格

“书以载道”,书法作为载体,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也承载了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写字与做人是紧密相连的,书法中包含着做人的道理。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从书法横竖撇捺的运笔中,体验“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很多教师和家长的希望。

比如,在教学“与人为善”这个词时,首先学习“人”这个字的书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这两笔有一笔没有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引导学生明白“人”字,虽只需两笔,却要一生来书写。还要明白“与人为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待人处世时,以友好、善良的心态对待别人,是一个人的修养与心胸,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中学习了做人的道理。

三、观练结合,培养技能

书法练习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读帖、临帖、创作的过程,读帖是前提,是指书法观察能力的体现,实践证明,“观练结合”是提高技能的有力措施。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观察能力在书法训练中的重要性。书法观察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对书法作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找出其特征、规律的一种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以及个人技巧的训练、创作等。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指导:

1.课件演示,增强感知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先进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来加强对学生主体的刺激,培养书法观察能力。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语音解说,也可以改变范字的大小、增加色彩等,还可以利用直线辅助线等加强观察。如,在教学走“辶”和“廴”时,就可以采用做辅助线、外接多边形等方式,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这样形象可感,很鲜明地找到了两个部首的书写要点,加深了记忆。如下图所示:

2.示范指导,关注细节

教师的示范书写过程以及其中具体的书写环节,如教师的执笔、运笔、线条表现效果以及字的结构等,通过“投影仪”的协助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也大大节约了教师用于示范的教学时间。教师书写示范的过程即是全班学生仔细观察的过程,相当于微型的“现场直播”,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

3.对比感悟,寻找差距

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观察,一定要做到观练结合,没有看就练,练得作用不大,重复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笔画,学生练得越多,越适得其反。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写之前指导观察,也要在学生写的时候边巡视,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更要在写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字帖上的范字进行对比,观察优点与不足,寻找差距,再次练习。

4.临摹软笔,相得益彰

钢笔字的美,主要表现在点画线条、字形结构和章法格式上,用笔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点画线条就美;造型注意比例、匀称、平稳、均衡、变化和呼应,字形结构就美;布局整齐而有变化、多样而又和谐,章法格式就美。钢笔楷书用笔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讲究。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的书写水平到了瓶颈期,结合毛笔小楷《灵飞经》等经典字帖来练,不但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而且与毛笔书法相结合,写出的笔画粗细、轻重之分更鲜明,给人以美感。

总之,书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出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书写书法过程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欣赏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