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长军
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 (辽宁 本溪 117000)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常发生于久坐不起、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及缺乏运动的人群中。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工作及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我国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采取多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疗效显著[1]。本文对2015~2017年收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并选择一项合理的治疗方法,详情见下文。
选择本院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纳入时间为2015年8月20日至2017年2月20日,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2.78±1.35)岁,年龄33~72岁;男女比例28:17。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3.21±1.55)岁,年龄34~72岁;男女比例29:16。将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基线资料实施对比,其各项资料对比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可将其实施科学的对比(P>0.05)。
对照组本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主要内容:本次手术在数字平板血管机的监测下进行(型号为GE INOVA3100),在患者气管食管间隙,将利多卡因2%注射直至患者颈椎前侧,在患者纵韧带旁纤维环,平行直至进行椎间隙,确定患者消融深度后,将热凝脚踏松开,若患者发生神经刺激症状时,应踩压消融开关8s,进行气化消融,之后再踩压热凝开关8s,使其固缩成形,若患者髓核突出较大,应将刀头稍退,重复以上步骤。
观察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多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均在C臂机监测下实施,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头颈均取过伸位,将双肩下垂后,常规进行铺巾和消毒,进针点在患者相应的颈椎节段的右侧颈前安全区,在患者气管食管间隙和颈动脉鞘间隙进针,与患者颈中矢状面呈45˚,在穿刺时医师采用左手指将气管食管间隙和颈动脉鞘分开,于局麻下将射频穿刺针直达患者颈椎前侧,在患者纵韧带旁纤维环,平行直至进行椎间隙,将针尖直达患者椎体后缘的靶点位置后,将针芯拔除,随后将射频工作电极插入,首先给予患者高频感觉刺激50Hz,患者无放射性痛感后,能提示针尖位于患者靶点椎间盘内,再对患者使用低频运动刺激2Hz,患者无神经肌肉跳动收缩现象后,能证明毁损区域无运动神经存在,给予80˚C、70˚C、60˚C的标准射频各30s,再给予90˚C毁损射频180s,若患者靶点位置精确,在进行毁损射频过程能复制患者典型疼痛症状。
分析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
本次研究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n=45,±s)
表1. 对比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n=45,±s)
注:与对照组,*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 (d)观察组 56.27±1.27* 10.27±2.01*对照组 72.45±2.01 12.45±2.27
观察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评分(n=45,±s,分)
表2. 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评分(n=45,±s,分)
注:与对照组,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7±1.18 2.15±0.24*对照组 6.35±1.27 4.01±0.26
近年来,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理疗、封闭、牵引、推拿为该疾病治疗的传统方式,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差强人意[2-4]。
多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在人体椎间盘突出部位,消融患者部分髓核组织,从而能缓解以及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使患者局部温度增高,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炎性反应,促进患者康复[5,6]。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多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间短、康复快,显著减轻患者疼痛,临床疗效显著。
[1]卫秀洋,陈勇忠,周清碧,等.多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43-45.
[2]陈建卫,李晓冰,郭卫平,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28(5):747-749.
[3]高延征,司文腾,余正红,等.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15,32(1):26-31.
[4]何明伟,于密生,孙海燕,等.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7(8):741-743.
[5]孙琳,杨晓秋,周泽军,等.DSA引导臭氧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3-7.
[6]曾振华,严敏,戴仪,等.CT引导下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7):12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