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琴
摘要: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特别是在学生不够自信、看书不多因而文学素养不够的职业学校。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语文教师的语言更须具有亲和力,有文学性,有语文味,才能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受到语文教师的感染,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有温度的具有美感、语感的特色课堂。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语言修养;亲和力;文学性;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C-0008-03
修养是指综合素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会由衷地说声“谢谢”;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不当心碰了别人一下,你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你会马上说声“对不起”,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基于基本的公共道德而表现出的公德修养和语言修养。普通人尚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吃“开口饭”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需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而教师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凭借,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修养。
笔者在一所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面对的大部分学生看书不多,文学素养欠缺,很多学生还觉得自己经历了失败的中考,自信不够,怎样凭借语文教师的修养特别是语言修养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修养。
一、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语言须有亲和力
语文课堂需要管理,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尤其需要严格的课堂管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比其他中小学校教师更多的亲和力,才能把握好语文课堂。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具有教育亲情,在教师能够严控课堂的前提下,师生之间具有教育亲情流淌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语文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激情的一个教师群体,好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有温度的课堂。
笔者已经有近30年的教龄了,在每堂语文课前,坚持让学生课前演讲,一般是每堂课前由一位学生演讲,其目的一方面是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考取导游证等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将来打底子,因为不管是学习哪个专业,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都必须和人沟通、交流,因而每位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我们的语文课要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能力。笔者规定学生必须作2分钟以上的脱稿演讲,其他同学随后点评。有的学生在初中里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上台演讲的训练,再加上天生比较内向、害羞,一到台上会手足无措,把课前准备好的演讲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只会在讲台上傻笑。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严厉批评他没有背好演讲词,学生会如何表现?只有一种结果:越发面红耳赤,更加手足无措。而碰到学生第一次演讲卡壳这样的情况时,笔者一般会温和地对学生说:“不要紧,你别看老师现在上课口若悬河,跟你一样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你想想,你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哪些呀?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呵。”在老师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抚慰下,学生一般能疙里疙瘩地讲完他准备好的内容,虽说演讲不尽如人意,但是跨出了第一步以后,学生在第二轮的演讲中就会有所进步,4个学期5、6次演讲锻炼下来,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敢面对老师和同学了。可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语文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功不可没。
别看很多学生长得高高大大的,但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有中考不太成功的经历,内心非常渴望教师的认可,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笔者也从不讽刺挖苦,大多是以亲切的鼓励为主,委婉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讨论课上总结发言时,以表扬优点为主,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改进方法。
笔者认为,具有教育亲情的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让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语言有亲和力的语文教师也会培养出亲切有修养的学生。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语言须有文学性
语文课堂是最有激情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会接触到诗歌、散文、小說、剧本等很多文学作品,相应地,语文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具有文学性,只有这样,带给学生的才是美的享受。职业学校的学生看书不太多,文学素养相对欠缺,更需要语文教师文学语言的熏陶。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校级公开课,是舒婷的《致橡树》,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也有人说,爱情是撒在黑暗夜空的一大把星星;还有人说,爱情是久旱的田野中洒下的甘霖。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请看当代女诗人舒婷是怎么做出自己的解读的。”当笔者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读这几句话后,听课的老师和同学自然而然地被带到了诗歌的意境中,随着讲解讨论的深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面对心爱的人,不能做“攀援的凌霄花”,也不能做“痴情的鸟儿”,“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女性只有经济上是独立的,和爱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才能长成另一棵树,和爱人幸福地生活下去。
笔者在上另一堂公开课《故乡的榕树》时,为了切合乡愁的主题,在课前深情朗读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样具有文学韵味的词组折射出了诗人对正值壮年的母亲、对新婚妻子、对逝世的母亲、对大陆的悠悠乡愁和无限深情。一切尽在诗歌中,一切尽在文学中。随着这股笔者营造的浓浓乡愁,师生共读《故乡的榕树》,更好地体会到香港作家黄河浪对故乡大陆的深情凝望。
以上两例是笔者的亲身教学实践,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师文学性的语言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具有美感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沉浸其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文学的滋养,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语言需有“语文味”
本文所指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诵读诗词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单地说,“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自控能力不够强,相对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语文老师只有上出“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悦,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一)語文教师的语言需注重“咬文嚼字”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在无疑处发现疑问,善于咬文嚼字,启发学生深度思维。比如讲授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亡人逸事》时,文中写到作者姑姑安排孙犁和妻子在婚前见一面,“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盯、跳、走、钻”等动词,并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得出结论:这些动词凸显了未过门的孙犁妻子见到孙犁时既害羞又激动的心情,特别是“盯”字,更是传神,似乎要把孙犁的相貌刻进自己的脑海,但过一会儿就忙乱地“钻进了一辆轿车”——“逃”走了,深深刻画出那个男女未婚青年不能随便见面的年代里孙犁妻子恨不得多看几眼,又必须表露矜持的情态。经过此番“咬文嚼字”,学生大呼作家的文字确实精妙,过瘾!
散文《亡人逸事》的文末,讲到孙犁在天津做小职员,曾经给妻子买过两丈花布,并直接寄到了当时妻儿栖居的丈母娘家,妻子直到临终时还在问孙犁:“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孙犁回答:“为你做衣服方便呀。”病床上的妻子“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笔者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作者的亡妻应该是非常了解作者的,她是真的不知道丈夫的用意呢还是别有原因?经过老师咬文嚼字式的启发,经过同学们的研讨,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作者亡妻并非不知道自己丈夫的用意,她是为了在告别丈夫、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重温往日的甜蜜,也呼应前面作者说的“在夫妻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当然,文末也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亡妻的愧疚。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须有音韵美,注重诵读
语文教师的语言须有音韵美,主要是指语文教师要注重诵读。诵读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学生朗读又有齐读、个别读、对读;配乐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等多种形式。在讲授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时,笔者在范读一小段以后,就让学生轮流读,每人读2句,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影响下,一个个进入了诗歌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每当笔者在语文课堂上深情朗诵起这首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豪放词,胸中自有一番意境,只觉天地开阔而澄明,学生们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朗诵,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充塞着一股豪情。
笔者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秋日的早晨,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天空湛蓝,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和楼院子里,枫叶还没有红,稍稍有点泛黄,底楼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轮流朗诵《再别康桥》,男孩女孩声音各异,但个个全情投入,书声琅琅,情感依依,这是多么温馨和谐的语文课堂一景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软泥上的清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有亲和力,有文学性,有语文味,才能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受到语文教师的感染,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有温度的具有美感、语感的特色课堂。
责任编辑:夏英
On th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of Chines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ZHONG Yu-qin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Branch, Suzhou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Chinese teachers need to have a high level of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especially in vocational schools where students are not confident enough to read and therefore lack of literary.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love Chinese, 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must have affinity, literariness and Chinese flavor.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Chinese classroom, make the students infected by Chinese teachers, and make the Chinese classroom a paradise with aesthetic and linguistic sense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Key words: Chines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affinity; literariness; Chinese fla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