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要:在当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不仅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人才的道德修养也越来越重视。而思政教育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政治理念、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本文就人本管理理念下各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开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尝试探讨人本管理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人本管理 高校思政教育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197-03
近些年,随着经济一体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同时,当代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提升,大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走访交流、出国留学的比例大大增加。西方的拜金、享乐主义思想,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形成。而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的重任,关键在于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的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生被教育的地位明显,而主体地位逐渐被淡化,这导致众多学生个体无法满足。而“人本管理”强调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的结合,将“个人管理”理念引入思政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
(一)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念,最初由西方国家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最先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该理念主要强调,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该理论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人”的需求和价值上,而我国各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强调的重点是以德育“人”,归根到底是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的前提下,解决大学生在思想领域中的疑虑、困难和矛盾,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重新理解“人本管理”的理念和内涵,对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我国各高校充分重视改革发展,在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上,大学生仅作为被管理者、被教育者,在提出高校改革和理念转变的同时,需要着重考虑到大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充分重视这一群体的主体性作用。从该管理理念上可以看出,其过程中的指导理论和思想,即为“人本管理”。
(二)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人本管理”理念的发展重点
在当前高校管理和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以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研究“人本管理”理念,是有其特殊的发展重点的。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融入,其发展重点主要贯穿于当代高校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和教育的整个过程,思政教育者必须从引入科学管理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尊重人性、保持有效的协同,从思政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同和归属感知。
二、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本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人本管理目标相一致
人本管理倡导的是通过科学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人的价值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由于其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以及素质为基础,所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人本管理突破了传统硬性管理模式的束缚,将人的素养与价值的提升作为首要工作,而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的基础性学科,其不仅将科学性与现代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充分尊重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为大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和人本管理对象相一致
由于人是人本管理的对象和重点,所以通过对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只有转变传统硬性管理的模式,才能确保人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思政教育作为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的重要学科,其主要是采取科学引导的方式,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积极和正面的态度面对后期的生活与工作。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和人本管理手段形成互补
思政教育采取的是向学生宣扬正面理念和观点的方式,促進大学生素质与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而这种人文精神与技术化管理紧密融合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价值认同感的进一步提升。
三、大学思政教育中采用人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凝聚力,形成思政教育感召力
由于人本管理的对象在注重人与物两者有机融合的同时,要求管理主客体在保持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利用科学且高效的合作方式,促进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必须采取建立合理关系的方式,明确人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才能在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同时,确保思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灌输的过程中,因为出现了疑惑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问题。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将人本管理机制与生活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思政教育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体现人文关怀,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仅将对人的关怀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是现代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大学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管理人的重要场所,必须在注重友善与和谐的基础上,将受教育者作为人本管理的主体,才能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出来。由于人本管理理念不仅体现出了对人性的尊重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三)有利于保持沟通,实现有效沟通的需要
由于人本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所以其对于管理对象的自主参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大学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沟通不畅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管理链条中断或者个体之间无法有效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到科学体系的良性运转。由于现代大学担负着呵护人性健康发展的重担,所以其思政教育的开展应该建立在开放、尊重以及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研究受教育者认可的教育方式,才能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激發出来,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大学思政教育科学化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效率
大学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在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则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充分重视人的体力与智力的自由发展。由于私有制经济体制强行地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开,所以导致人的体力与智力无法在绝对自由的环境下发展和进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将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关注的首要目标。其次,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社会人工以及行业流动对人的多方面能力提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存在着片面且局限性较强的特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体会社会实践的关系,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社会关系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坚持教管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始终坚持着教育与管理同步进行的原则。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积极面对且充分表现人的自觉性的态度以及消极逃避且表现人的惰性等截然不同的主观态度。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彻底激发人的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帮助人养成克服惰性的习惯。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管理而忽略教育的话,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样如果过分注重教育而忽略管理的话,就会因为片面夸大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影响到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大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采取管理与教育紧密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正视、规范以及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觉悟的不断提升,而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坚持差异性培养,充分重视个人发展
严格按照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有差异性的、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同时为其创造和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才能在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个性的基础上,为其独立高尚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合理掌握和控制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确保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顺利进行。由于一次性教育是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将教育目标落实才能在促进大学生价值认知与身心素质稳步提升的同时,帮助其顺利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的泥沼。
(四)坚持日常联系,创设积极轻松的教育环境
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在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将教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师生间积极、轻松的关系,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由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同时对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引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利益多元化以及价值多元化的问题,而教育环境的改变,也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多元与一元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层面上认识到多元化与一元性并存的意义和目的,才能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同时,为大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坚持有效的互动,优化高校教育
虽然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新兴载体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出现了新兴载体裹挟原生态甚至扭曲文化图景的现象,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都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再加上大学生对于这种文化诱导的免疫力较低,从而对其学习与成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淡化自身主导者角色的同时,将自己置于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地位,与受教育者共同合作参与到学习中,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细心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在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通的基础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另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分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和管理方法,才能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智力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晶.以“人本管理”助推大学思政教育科学化探析[J].青春岁月,2018(7):100-101.
[2]施燕国.以“人本管理”助推大学思政教育科学化[J].教育现代化,2018(512):276-277.
[3]吴小军.论以“人本管理”助推大学思政教育科学化[J].才智,2017(35):68.
[4]浦育培.以“人本管理”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4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