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思 张婉儿 张珊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我们要保持尊重原则,在行为和日常交往处事方面,同性恋群体的特征不会有明显的外显,在心理特征方面,同性恋群体则主要是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正视同性恋现象,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社会应该抱着尊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同性恋现象。
【关键词】同性恋;性教育;同性恋群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155-01
一、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行为特征报告
同性戀是指一个人通过行动、在恋爱、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同一性别的对象。根据对大学生同性恋生活状况和校园友好环境的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对于同性恋都表现出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小部分人认为这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据调查统计,在大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同性恋群体,高校要正确认识同性恋现象,从教育入手正确引导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同性恋现象。
同性恋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同性恋者对自我认同方面的不确定性及茫然的状况;第二是同性恋者对于情感的纠结。同性恋者的爱情和异性恋者的爱情相同,都会在生活中发生一些摩擦,同性恋者的情感纠结积聚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给同性恋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外界压力的控制,容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地点三是同性恋之间是不可生育的,但中国又是一个注重生育注重生儿育女的国家,所以我国同性恋者心理压力较大。
二、应对大学生同性恋行为的对策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在这个地位平等的和谐社会,家庭结构也应当注意男女平等,避免出现“母亲强大、父亲弱小”的现象。家长与孩子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沟通交流,应当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要做到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单亲家庭更要尤为注意,不要因为父母一方面爱的缺失,就变得偏激。另有便是,当家长发现孩子具有同性恋倾向时,不要羞于沟通交流、用暴力行为解决。父母要冷静下来思考孩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从根源上进行解决。家长也更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要加强性教育。无论哪一个时期的学生,心智发展都不成熟,缺少理性的思考。学生处于青春期时期时,学校要有关于学生性交往方面的课程。例如:熟知并且掌握好与同性和异性正确来往的方式。大学时期,相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具有了自己的主观思考能力。但,学校仍应开设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的性伦理教育,给他们普及同性恋问题。多办一些异性相互配合的活动,增加异性间的沟通交流,避免沟通范围仅仅局限于同寝室的几个人。学生大多的时光都是停留在学校,所以,学校要十分注意并且加强学生关于性方面的知识教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关于同性恋问题更要理性思考,注重心理健康发展。
(三)我国同性恋群体权利保障体系的构建。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传统主流文化和严重的异性恋霸权主义的国家,同性恋群体的法律地位和平等权益的确立还要相当漫长和遥远。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很严重,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空间也仍然相对狭窄。目前,人权保护已越发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如何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法律框架下消除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从而能保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同性恋群体权利保护制度。
1.立法保障。虽然我国同性恋群体权利目前还得不到保障,其中根本原因主要是主流社会观念与同性恋现象不一致,立法的缺失也加剧了这种分歧。因此,是同性恋群体能够得到基本权益的保障是有必要完善立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实现从制度身份到概念身份的转变。立法过程应循序渐进,借鉴国外同性恋立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保障同性恋群体正常权利的立法。
2.司法保障。在现有立法对同性恋权益保障出现缺失和空白的现实情况下,是可以依据现有的相关国内外法律法规,通过司法途径对同性恋群体的正当权益实施保障。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同性恋群体作为“自然人”,应该享有作为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工作人员不能在审判过程中混淆不正确的道德判断,而影响同性恋者实体权利的实现。
3.社会保障。立法和司法工作的完善只是对同性恋群体权利的制度得以保障,更重要的是改变全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态度。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保障在维护同性恋者权益中的作用。要广泛开展同性恋宣传教育活动,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的旧观念,消除对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歧视,增强公众对社会生活多样性和兼容性心理的认识。只有学会接受他人,平等地理解和看待特殊少数民族的存在,才能真正理解和理解少数民族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将同性恋者纳入整个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其被边缘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燕虹,左丹,李十月,许迅宇,武慧多.女大学生同性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11):1283-1284.
[2]赵柯,郑琼月.“90后”大学生同性恋观念的关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6,(19):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