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戏剧”思维打开建筑设计新视角

2018-03-01 10:22黄婷蒋思成皮子臻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戏剧特色传统

黄婷 蒋思成 皮子臻

【摘 要】“新型城镇化”为传统地域文化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时代契机。项目以“农旅文”产业融合为背景,融入“浸没式戏剧”思维,采用多线程戏剧叙事方式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多条体验互动式建筑流线,关注环境的感官体验,让传统的地域文化精神实实在在地感动观众。

【关键词】浸没式戏剧;产业融合;地域文化保护;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101-02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基于“农旅文产业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背景,结合苏北地区村落特色与实情,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旅游景区等规划相衔接,融合生态理念的传统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迫在眉睫。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存在于特定场所,能够阐释当地的风土和文化的空间概念。[1]传统村落作为地域特色最浓郁的群体也独特地表达了人类对该场所的体验,其所蕴涵的文化、历史和生态知识也是社会发展留下的时代烙印。所以,新时代建筑设计有义务保护与体现传统地域特色,留住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2]在“农旅文产业融合”的时代发展契机下,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是我们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受“浸没式戏剧”思维的启发,我们试图开拓出一条“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一、项目概况

项目选址于江苏盐城阜宁县马家荡乡境内,靠近月牙湖。马家荡东与建湖县毗邻,西与淮安市接壤,南与宝应县隔荡相望,面积约100KM2,荡内沟壑纵横,荡滩连片,水产以及农耕资源丰富,是苏北荡区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设计以“农旅文”产业融合为叙事主线,强调“观众”的参与、互动、体验,将其置身于剧情的环境中去,体验与感受内心最深处的记忆。

二、“浸没式戏剧”思维的设计视角

浸没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的概念起源于英国,它打破原有戏剧的表演方式,进一步地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观影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嗅觉、触觉等)去感受其环境的变化。[3]建立符合剧情的特定剧场空间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其本质是颠覆传统的观演关系从而创建“浸没”式的新型观演关系。其精髓在于,“环境体验”“互动体验”,重视“感受”的重要性,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投入。

“乡村客厅”作为符合剧情的“特定剧场”,其中阐释的“浸没式游览”与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游客(观众)可以自主选择参观游览线路,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体验。不同的剧情在“乡村客厅”的各空间中同时上演,运用多线叙事方式,方案将戏剧语言与建筑语言进行了叠加,运用“小建筑演绎法”。[4]引入“浸没式戏剧”的剧情发展特点作为建筑概念:观众可以随意走动,伴随季节的变化、农副产品的更迭等,身临其境去体验,并创造互动的建筑流线,多线程打造戏剧迷宫的叙事方式,为游客提供了室内外交互的游览流线。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和,重塑建筑的可进入性,使设计达到“可游、可观、可憩”的目标。

三、基于“浸没式戏剧”思维新视角的“乡村客厅”设计

(一)设计思路

作品取荡区“荷花”之意,伴以荷叶作为户外亲水空间的造型立意,并在设计中加入现代棱角的元素,生成一个造型独特、内容丰富的“乡村客厅”建筑作品(图1)。

(二)功能分区

“乡村客厅”主要包含展览厅、活动室、工作室(工艺品制作室)、营业厅等区域,建筑面积740M2。整个建筑平面功能分区清晰,主体展览区分布在一层中部,是本案的主要功能空间,大致可分为村史展览、乡村传统文化展览、农耕特色展览、水产特色展览等。基于“浸没式戏剧”的设计思维,各展览区域根据“剧情”需要可设置多个开放式出口,提供更开放和多元化的“场景”,展现典型地方性人文特征的事件或者行为方式。活动室、工作室(工艺品制作室)、营业厅等是对展览厅的补充,处于一层端部。

(三)流线分析

作品从室内功能空间布局到室外环境节点设计都得益于“浸没式戏剧”思维,倡导游客(观众)的“主动追寻”,因为“陌生化”的多线叙事方式往往会激起观众的探索欲。以游客(观众)的流线作为建筑的叙事主线,依次会游经展览厅、观景平台、游船码头、活动室、营业厅、工作室(工艺品制作室),主动追寻的游客(观众)可选择不同的时间、空间进入。“浸没式”体验如图2所示。

1.展览厅。展览厅是“乡村客厅”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再现和延续传统乡村文化更重要的是强调公众的参与和环境氛围的烘托和感受,体会传统生活景象的烙印是更多“观众”的主要目的,所以展览厅中的分展区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互动体验式环节,“观众”可以选择性进入场景,在各空间同时进行多线叙事方式参观游覽。

(1)村史展览区。马家荡村整体形态呈团状,被河流自然分割成3个组团,布局紧凑,建筑组群有行列式、群落式两种典型布局形式。游船可以带领“观众”通过水道进入乡村组团,清晰地感受完整的乡村肌理和脉络,充分了解马家荡传统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变迁。

(2)乡村传统文化展览区。乡俗民约、民间故事与传说、手工艺术等非物质形态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往往又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土服饰、手工艺品等。在乡村传统文化展览部分,作品设置了地方婚俗体验区、民间传说体验区(马良独修金山寺)、手工艺术体验区(中国手工玻璃工艺品之都)3个独立叙事线程,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空间中各自演出,供游客(观众)自主决定游览路线。

(3)农耕特色展览区。与室内农耕特色展览区相呼应的是户外蔬果采摘体验基地。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再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目标,应该挖掘其更多的功能性并加以利用,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室内农耕特色展览与户外采摘体验紧密联系,也是由屏幕走向剧情的环境之中,感受季节的变化与更迭,果实的丰收和喜悦,感受建筑与环境的张力与魅力。[5]

(4)水产特色养殖展览区。马家荡的水不仅养育了誉满大江南北的荡蟹,还养育了大量的鱼鳖虾蚌等水产品,河蚌育珠较有观赏价值。水面上百草丰茂,野菱、野生水藻、鸡头菱角、团叶菜在河道水湾安静生长。游船码头是水产特色养殖展览区的户外延伸,你可选择做一回渔夫,体会“一俯一仰一顿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也可选择做游客(观众)尽情地观赏水草在水底摆弄的千姿百态。

2.观景平臺。观景平台是各类分展区域的室外延伸,并与淮东古寺佛像形成对景,诱人的禅韵文化让游客(观众)体验古朴、宁静、雄浑而又安闲的情境,感受马家荡人悠闲自在的生活哲学。

3.游船码头。本案的游船码头设计有两大功能分区,即村史展览流线分区和水产特色养殖展览分区,这样的分区主要是考虑到目标群体的不同、“观众”乘船便捷性和船舶进出安全。村史展览区和水产特色养殖展览区对于游船码头都有开放式连接通道,实现不同需求“观众”的分流,减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4.工作室(工艺品制作室)。工作室位于展览厅和营业厅的交界处,主要用于展示(售卖)手工艺品、体验其制作流程,是乡村传统文化展览区和营业厅的重要补充,充分了展现了“乡村客厅”建筑设计的“一看一学”的设计主旨。

四、结语

空间一直是建筑的主角,戏剧思维的应用使得“乡村客厅”更加具有完整的叙事能力,场景依据“剧情”的需要,空间的“剧本”具有曲折的故事和大量的巧合,游客(观众)置身建筑之中可以体验到戏剧式的情感。这种空间和事件的“戏剧性”更具有动感和体验性。

参与、互动、体验是浸没式戏剧中的精髓,其对建筑设计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并且多角度的。“浸没式体验设计”不仅旨在给予游客(观众)感官感受,活灵活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6],它更为乡村发展带来多种多样的机遇,是乡村发展的新“触媒”。

参考文献:

[1]成啸.九寨天堂的戏剧舞台式建筑设计理念[J].南方建筑,2016,(01):103-107.

[2]杨舢.场景城市:戏剧与公共空间[J].建筑师,2015,(01):70-78.

[3]杨青娟.剧场建筑中的观演行为心理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

[4]陈飞.环境戏剧体验式观演空间设计探究[D].清华大学,2015.

[5]刘艳蓉.基于浸没式戏剧思维的电影制作方向思考[J].影视制作,2015,(10):89-92.

[6]陈丽莉.电影建筑:消解·想象·情节[D].郑州大学,2011.

[7]侯林普.电影化思维下建筑体验研究[D].深圳大学,2017.

[8]刘菁菁.中国古建筑元素与现代戏剧舞台的碰撞[J].戏剧文学,2013,(05):68-73.

猜你喜欢
戏剧特色传统
有趣的戏剧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中医的特色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