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教学活动的减负策略

2018-03-01 07:15吕毓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猫和老鼠韵律动作

吕毓

音乐教学游戏化倡导音乐与游戏充分融合,避免枯燥的技能训练,把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建立在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和浓厚兴趣上,以此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快乐游戏。但在幼儿园的韵律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堆积,重点不突出。比如,一段ABCA模式的音乐,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让幼儿先欣赏A段和表现A段,接着欣赏B段和表现B段,然后欣赏C段和表现C段,最后再欣赏A段和表现A段,整个韵律活动环节设计相似,内容设计雷同,执行时间相等,导致内容过多,没有重点,幼儿感到疲劳乏味,专注力下降。

2.教学难度过高,幼儿负荷过重。许多教师将韵律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熟悉旋律,感受××的音乐特点,学习××的基本动作。在一首时长2分钟左右的乐曲中,教师通过一遍一遍的示范,引导幼儿模仿、练习。殊不知,因为学习方式单一、动作太难、音乐太长,导致幼儿学习负荷过重,幼儿只能机械练习,丝毫不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较多关注自己“教”的流程,而忽视幼儿学习的可能和需要。那么,如何从幼儿学习的可能和需要出发,寻找音乐活动与幼儿发展的契合点呢?我在原创“猫和老鼠”韵律活动中,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体会到在韵律教学活动中应该适当做“减”法。

一、故事——简短,减少倾听干扰

幼儿园的韵律活动要求幼儿伴随音乐节奏进行表演。如果通过解说把音乐作品放到幼儿熟悉的情境中,幼儿就有可能按照自己对情境的理解,建构对音乐的认识。因此,在让幼儿熟悉音乐时,教师需要一个由音乐转化而来的故事,通过故事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形象、情绪和结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抓住要点,从而促进幼儿理解音乐。但是,故事要简短。

比如,在“猫和老鼠”韵律活动的故事匹配上,原先设计如下:

1.引入故事:猫和老鼠每天都在发生有趣的事。这一天,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

2.配乐讲述:一天,主人出门了,猫在家里走来走去。这时,调皮的小老鼠正偷偷地跟在猫的后面。猫一回头,小老鼠就变成了家里的东西,一动不动,猫没发现。猫继续走,并得意地跳起了舞,小老鼠就像猫的影子一样跟在后面,也学猫跳起了舞,猫又没发现。猫左看右看,终于看到了捣乱的小老鼠。它气呼呼地去追小老鼠,小老鼠做了个鬼脸,得意地逃回了洞中……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本意是想让幼儿借助故事感受音乐。但是,幼儿需要同时关注几种不同通道输入的信息,由于需要捕捉的内容过多,注意力被分散,往往不能聚焦有效信息。因此,在教师讲述故事后,幼儿不仅不清楚故事情节,对音乐也没什么感受。

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对匹配的故事做了减法,重新设计如下:

1.引入故事:猫和老鼠之间每天都在发生有趣的事。今天,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来听音乐猜一猜。

2.幼儿完整倾听音乐。

3.简单讲述故事:原来,今天主人出门了,猫在家里走来走去,调皮的小老鼠偷偷地跟在猫的后面,猫一回头,小老鼠就变成了家里的东西。它会变成家里的什么呢?

做了减法后的故事设计以问题导入,让幼儿带着悬念去感受、欣赏音乐,通过音乐的节奏、情绪和结构去猜想两个角色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在欣赏完音乐后,教师直接带幼儿进入情境,突出故事的重点,明确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了针对性。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有限,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冗长,幼儿理解、记忆、反应的负担就会加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为音乐匹配故事时需将故事设计得尽量简短,让故事角色、表演动作和表演的逻辑顺序与音乐的结构、性质和谐匹配,以够用为原则,减轻幼儿的负担,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动作——简单,减缓合拍速度

幼儿对音乐的认识具有“动作思维特征”,所以教师需要向幼儿展示故事表演的简单动作,用动作表征故事内容,通过动作将音乐故事形象化,以帮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形象、情绪和结构,同时熟悉音乐节奏。

为音乐所设计的“动作模型”的规模、动作的种类及繁杂程度、动作的频率都会影响幼儿的表达与表现。从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考虑,依据动作的难易层级(从上肢到下肢,从原地动作到移动动作),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简单动作,减缓合拍动作的频率,符合幼兒对动作表演的学习需求。

比如,原先“猫和老鼠”韵律活动的动作设计如下:

A段:模仿+造型,4×8,2拍一动。

B段:模仿,3×8,2拍一动(第2个8拍变换方位,手脚并用,踏步)。

C段:模仿+追逐,4×8,2拍一动(每组动作都不一样)。

每次音乐反复两遍。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做B段动作时,手部需要变换方位,同时手脚要并用,幼儿在模仿过程中显得手忙脚乱。C段合乐问题则更多,4个乐句包含了3个动作:老鼠退着走、逃跑、取笑猫的动作,动作无规律可寻,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和幼儿同时扮演老鼠,教师为了让幼儿模仿,一直难以退位。其中,在逃跑的动作中加入追逐游戏后,幼儿异常兴奋,不再倾听音乐,幼儿所有的动作都是自由发挥,没有很好地合乐进行。

在韵律活动中,动作的匹配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当幼儿出现手忙脚乱、不合乐、过于兴奋等现象时,教师需要考虑设计的动作是否过难、过多。

于是,基于幼儿的表现,我对B段和C段的动作设计进行了调整:

A段:模仿+造型,4×8,2拍一动。

B段:模仿,3×8,2拍一动(只在原地做手部动作)。

C段:原地造型,4×8。

音乐播放一遍。

把B段的手脚并用动作改为单纯的手部动作后,幼儿压力减轻了,合拍做动作变得轻松易行。同样,在C段减去追逐的动作,将老鼠动作改为和A段一样的原地造型,降低了动作的难度。如此,幼儿关注的重心可转换到倾听音乐上。

动作难易程度是否适宜,将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动作时应力求简单、够用。合拍做动作时,动作变化的频率最好一样,不要随性设计(如有时2拍一动,有时1拍一动,有时4拍一动)。因为幼儿需要建立动作的模型,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当有些乐句节拍不稳定时,教师可以采用原地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模式,而不做复杂的动作,以减少幼儿在活动中的迷茫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心理舒适度。教师要明确匹配动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并进行表达,而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

三、音乐——简明,减轻感受负担

加入音乐后的律动,能够帮助幼儿将形象的动作和抽象的音乐建立联系,感知音乐的节奏、结构和情绪等。

在音乐的选择上,我们注重简短明了、结构工整、乐段重复、节奏清晰、形象鲜明,使音乐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减轻幼儿感受音乐的负担,满足幼儿对动作表演的学习需求。

比如,在进行“猫和老鼠”韵律活动时,原先我们是这样处理音乐的:每次让幼儿完整倾听两遍,反复进行表现,而具体解决每一段落的动作时,都是分段倾听音乐、合乐表现动作,解决完动作问题后再完整倾听、表现。活动中,幼儿以模仿学习为主,整体跟着教师模仿学习合乐做动作,一旦教师退位,幼儿便不知所措,两次音乐的反复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后期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将音乐调整为完整欣赏(不反复),在完整欣赏每一遍的过程中,动作逐渐累加,如前3遍感受音乐时重点让幼儿合拍做A段动作,后2遍感受音乐时累加B段动作,最后再累加C段动作。这样就不仅保证了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和表演的流畅性,还降低了幼儿在段落与段落、乐句与乐句、表演情节与动作之间转换衔接的困难。对幼儿来说,每次感受音乐不是为了学习动作去匹配,而是为了进一步感受,减轻在理解音乐方面的负担。

四、游戏——简易,减小表现难度

游戏渗透于整个韵律活动,在设计游戏时,我们需要遵循简易的原则,须知游戏的设计是为感受音乐服务的,过于复杂的游戏会干扰幼儿感受音乐,过于刺激的游戏会干扰幼儿倾听音乐,过多变化的游戏会增加幼儿的表现难度,而适宜、简易的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对音乐感受的学习需求。

在原先进行“猫和老鼠”韵律活动时,我设计了如下双角色游戏:

1.T猫——T鼠(示范)

2.T猫——S众鼠(体验)

3.S众猫——T鼠

4.TS猫——S众鼠(反思评价)

5.S众猫——S众鼠(体验)

(注:T代表教师,S代表幼儿。)

为了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多的同伴合作机会,我将该活动的游戏定位在双角色游戏。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两种角色的动作,我们往往会让幼儿先学习再游戏,结果导致“教授”的意味更浓,游戏和教学的融合度欠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停地变换角色,一会儿当猫,一会儿当老鼠,角色的混淆让幼儿产生了焦虑。而韵律活动的核心“合乐表演动作”,对幼儿来说则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让幼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我尝试将双角色游戏变为单角色游戏,保留合作表演,难度递减。

1.T猫——S众鼠

游戏进行多次,但是为了保持幼儿兴趣,在每一遍游戏中加入不同的道具,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加入千里耳道具(要求走路不能发出声音),加入魔镜道具(要求模仿动作做得和猫一模一样),加入挠痒神器道具(要求做原地造型时保持不动)。

2.TS猫——S众鼠

当游戏调整为简易的单角色游戏时,幼儿的角色始终是老鼠,在新学动作或表演游戏时,教师是猫,鼠与猫动作相似,音乐感受相同,整个活动中,教师没有教授一个鼠的动作,但是幼儿却能从与猫的对应动作中习得鼠的动作,感受到音乐的行进与停顿。完整游戏时,不同道具的加入,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此,幼儿可轻松愉悦地倾听、感受音乐,明确游戏规则,从而将音乐和游戏融合得更为自然,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也更为融洽。

合作表演能够激发和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是游戏表演活动的快乐来源之一。合作活动本身的设计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否适宜,都会影响幼儿实际获得的快乐体验。

上面的单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体验都是快乐的。但是,在之前的双角色游戏中,幼儿显得更忙,忙着记动作,忙着找朋友,忙着合音乐……教学中,教师则显得更为高控,为了让幼儿能与音乐合拍,要求幼儿数节拍,如“猫走几步一回头”“老鼠什么时候逃?猫生气耸了几次肩”等,学习难度太大。在双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看到幼儿达不成目标,便不断地强调规则,过多的语言影响了幼儿的兴趣,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不是很理想的状态。而简化后的单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动作、角色要求都降低了,幼儿表现老鼠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模仿教师扮演的猫,道具的加入虽然增加了游戏的难度,但幼儿在反复倾听、感受音乐中并不觉得无趣。

五、启示

在韵律活动“猫和老鼠”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游戏内容的改动(追逐游戏→原地游戏),或是故事欣赏方式的变换(配乐讲述→欣赏后讲述),抑或是合作游戏类型的简化(双角色→单角色),教师都在不断地做着“减法”,从而使教学活动从关注自己的设计过程到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从教学“高控”到设计“低构”,从游戏大于内容到游戏融入内容。

1.仔细观察分析幼儿的学习表现,“减”内容的难度和密度

我们常说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各种活动,而衡量一个活动的设计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否促进幼兒的发展,并不能一概而论,这更多地需要我们从幼儿的活动表现中去观察和判断。如从教学活动的时间来看,活动安排是否过密?一个大班韵律活动,幼儿需要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掌握一段未接触过的乐曲,并能用新学的动作合乐表演,那是很难的。在一个活动中,幼儿需要新掌握的知识、技能过多,其间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就会减少,更多的是机械重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减法让故事简短、动作简单、音乐简明、游戏简易,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从而满足他们充分体验的需要,达到最舒适的学习状态。

同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师幼明显感到吃力,比如教师难以撤退,幼儿始终不在状态,等等,教师便要考虑学习内容的设计是否过难,并以减少学习内容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2.关注韵律活动的核心,“减”动作的繁杂程度

一个韵律活动的核心目标肯定是让幼儿能合乐、合拍地用动作来感受并表现音乐。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随乐模仿来感知乐曲结构、熟悉匹配动作。如果反复模仿练习多次后,幼儿还是不能独立、流畅地完成合乐动作,那很可能就是设计的动作难度过大。我们在“猫和老鼠”韵律活动起初的动作设计中便存在很多问题,如第一次设计时,ABC三段的音乐动作不重复,C段的猫又包含了3个不同的动作。在没有规律可循的情况下,一个角色的动作太多,会干扰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影响幼儿记忆动作,更不用说在一个活动中,幼儿既当猫又当老鼠,要不断地转换角色及动作,挑战就更大了。后来,教师从韵律活动的核心——合乐动作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动作的繁杂程度,如将C段动作减3为1,AB段动作以模仿学习为主,AC段重复老鼠静止造型,开展教师扮猫幼儿扮老鼠的单角色游戏,等等。一方面降低了幼儿创造动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始终隐性地支持与帮助幼儿观察模仿学习,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有效学习。

在研磨“猫和老鼠”韵律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实践、思考、调整、总结,确定适合幼儿学习的容量和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减法”中轻松学习,快乐体验。

猜你喜欢
猫和老鼠韵律动作
书的国度
下一个动作
张茗菲:猫和老鼠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猫和老鼠的故事
Read for fun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猫和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