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静静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过程它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传递师生心灵情感交流的过程。结合教学,探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點感受。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无论是思品课,还是道德与法治课,不管教材如何变化,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运用科学方法落实情感目标,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每位学生获得行为养成、收获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就应该轻启情感的窗扉,触动学生的心灵。
一、情境融入,触发情感有效的、有吸引力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触动,对于品德的升华,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节课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幸存者、华人华侨和普通百姓捐献爱心的视频资料,真实的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各行各界志愿者无偿地援助、国家领导人感人至深的关怀和鼓励,人民子弟兵冒着随时坍塌的危险与死神赛跑,连续作战却依然坚持的精神……画面强烈的冲击着学生的心灵。通过视频和教师引导,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爱国,真正认识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到了天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击不垮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面对灾难我们中华56个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教学过程正是融入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真情的投入、真诚的引导和交流,课堂才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视频情境的运用起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教师引导,以情传情著名特级教师 李吉林曾说过,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家,温馨的港湾》一课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上一项的学习学生感悟到了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要感恩父母。但是在回答如何感恩的时候,有些孩子举例却让陷入思考:“等我长大了,我要给妈妈买她喜欢的”“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妈妈照顾我一样照顾她”“等我……”孝敬父母仅仅是今后的责任吗?学生的思维走入了一个误区。我没有点评学生的答案而是用缓慢抒情的声音讲诉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二的孩子,每天认真的学习直到很晚。有一天当我收拾完学习用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亲的鞋子。那是怎样的一双鞋呀,因为长时间穿着已经变了形,因为母亲需要长时间的站在冰冷而且潮湿的地板上,鞋内底已经湿透了。我的心难受起来,这种难受是心疼。小小年龄的我想起了很多,最终我选择擦掉脸上的泪水,毅然的决定,我要给妈妈缝一双鞋垫。快点,再快点,我要让妈妈明天就穿上。我做到了!一双夹着棉花的厚厚的鞋垫!直到现在,妈妈还一直念念不忘我的这件小手工,虽然因为太厚、太挤脚,她从未穿过一次,但女儿的爱,她永远的记在心间。每每提起,我总会热泪盈眶。同学们,记住这样一句小诗;最应该记住的,最容易忘记,谁记得母亲乳汁的甘甜?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吻过足下的大地?”当我深情的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我看到了学生们涨红的小脸,还有轻轻滑落的泪水。在接下来的回答中,我听到了很多真实的感受和做法,在学生的答案里我也找到了“现在,从今天开始,放学后……”适时、适度的情感投入,用教师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和传递情感,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这种教育比听多少次别人的故事都来的深刻。师生真情的交融,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活动体验,内化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友谊伴我同行”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游戏体验:三人为一组,先是一人用布带和毛巾把眼睛蒙上,由同伴搀扶着走过障碍物,另外两人交换体验。最后都蒙上眼睛,互相搀扶着走过障碍物,行走途中,将相互搀扶的同学门故意分开,让他们独自摸索。小班长采访参与者:1.当自己处在孤独无助的境地时,心里有什么想法?2.蒙住眼睛被人搀扶着走过障碍物时,心里有什么感受?3.这个游戏给我们走好人生之路有什么启示? 有了无助时有人相助、烦恼时有人相伴、挫折时有人相帮的真实体验,教学如同开启了情感的风帆,给渴望友谊和闭锁心理的孩子们以温情和力量,用体验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开启一段心灵旅程,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师生在体验中达成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寓义于情,而义寓至;寓情于境。而境寓深。”因而,老师在课堂上要深入挖掘情感因素,让课程灵动起来,丰富起来,感性起来,深刻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