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新闻写作背景下记者角色的嬗变与升级

2018-03-01 23:47杨言
新闻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嬗变

杨言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代人写新闻不再是停留在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是终成事实。机器新闻是科技与传媒的结合,自出现起便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机器新闻写作虽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取代传统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但机器新闻对记者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机器是否会完全取代记者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机器新闻写作的不断升级换代倒逼记者进行角色的转型升级,进一步适应当代传媒竞争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型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机器新闻;记者角色;嬗变

近年来,人工智能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机器人写手,例如2006年汤姆森金融公司开始运用电脑程序来替代财经记者,自动撰写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它的机器人记者可以在公司发布信息后的0.3秒内提取有效数据,并分析整合成为一篇报道。随后传统媒体如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福布斯、卫报等相继使用机器自动撰稿技术。与此同时,2015年腾讯财经发布《8月CPI 同比上涨 2.0% 创 12 个月新高》的文章,其记者署名为“Dreamwriter”,继而新华社、第一财经、今日头条、钱江晚报、南方都市报相继引入机器新闻写作,由此可见机器新闻写作已经同时渗透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目前,机器新闻主要应用于标准化、时效性以及对数据要求较高的财经、体育、天气等报道。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机器新闻写作的应用不会就此戛然而止,如果新闻从业者不从自身思索转型和升级,而过于依赖或排斥机器新闻写作,就有可能被机器新闻取代,因此记者到底该如何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型升级呢?

一、客观审视机器新闻写作带来的挑战

机器新闻对记者的冲击从何而来?首先从其定义来看,所谓机器新闻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定义可知,機器新闻写作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闻生成自动化,人已经不是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新闻生产主体由人工向机器转变。准确性和时效性强是机器新闻写作的又一特征。机器新闻写作避免了人工干预,践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机器新闻写作具有严格的数据库和模板,对复杂而大量数据进行整理与处理,降低新闻稿件的出错率,增强新闻稿件内容的严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性对于新闻也是不可或缺的。机器新闻遇到突发事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发稿也使得机器人写作受到青睐。机器应对突发事件反应快,例如发生地震,机器可以从地震局提供的相关数据中第一时间抢先发出新闻。速度是新闻采写的一个关键点,机器写稿快,其速度以秒计算,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

从机器新闻写作的特征来看,机器新闻写作对记者角色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机器可以全天候24小时不知疲倦地工作,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而再优秀的记者也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不停歇地工作,也不可能瞬时成稿。另外,机器新闻基本不会对新闻事实进行歪曲报道,因此机器新闻写作可以取代记者在不需要复杂判断且数据力求准确无误的体育类、天气类、财经类的新闻报道。最终随着技术的革新,人们对机器新闻写作的修正与完善以及机器对语料库的不断学习,机器新闻写作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广泛。它能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生产出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版本,这就意味着记者角色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不实现转型,将会使得从事规范化新闻写作的记者面临失业的风险。

二、适时把握机器新闻写作的机遇

随着机器新闻写作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机器新闻稿件的数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尤其是涉及大量数据且时效性要求高的新闻,机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抓取和分析数据,瞬时成稿,呈现给受众。此时机器新闻写作能让记者从庞大的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从事调查以及深度新闻的撰写,去做更有意义的新闻工作。

机器新闻写作的出现也给记者带来了新的机遇。机器写作的优势突出,但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撰写新闻不仅需要构思文本框架,还需要生动丰富的内容,详实的细节描写,独立的见解。此时记者的新闻主体性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机器写作是根据自身预设的框架和语料库进行新闻撰写,其新闻结构模式化,新闻语句生硬逻辑性较差。机器新闻写作依托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难以突破自身的短板,机器新闻写作在未来完全取代记者的写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记者要正视机器新闻写作的现实存在,把握机器新闻写作带来的机遇。

机器新闻生产模式化,新闻稿件同质化现象严重,机器写作类似工厂产品的流水线生产,机器按照固定的新闻框架将内容一一填充,新闻的结构布局和语言风格的表达取决于机器所掌握的模板和语料库的多寡,是一定程度上的按套路出牌。如腾讯财经Dreamwriter撰写的公司新闻,无论标题还是主体内容如出一辙,只有公司名称和数据的变动,缺少新闻的温度。久而久之,同质化稿件数量成倍增加,千篇一律的新闻使读者出现审美疲劳。而记者恰恰可以规避这一问题,针对机器新闻的短板,发挥自己的长处,从新闻的质和量上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记者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意大利知名女记者法拉奇曾经说:“记者把自己投入新闻,这样的报道才是好的报道。”这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价值、判断在一则新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机器新闻有其准确客观的优势,但人情味欠缺,机器人写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很多重大新闻事件仍需要记者亲自撰写,记者在这种状况下的主体地位不可或缺。面对机器新闻写作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记者该如何展望和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一)转变思维,重新定义自身的核心价值

“机器写稿了,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记者从繁杂的新闻稿件中解脱出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无论机器新闻写作对记者角色是否构成威胁,记者一方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具有危机感。记者应重新定位自身的核心价值,转变固有思维。记者已不再只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他应该是社会事实的观察者,新闻事件的阐释者,新闻意义的挖掘者。新闻记者比机器优越的地方就在于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深入到现场采访,能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作出价值判断。记者要确立自己在现场报道、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方面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新闻程式性强,“有章可循”,记者如果还是守着传统新闻的招数和套路,把新闻写作当作一种填词游戏,那么总有一天,他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机器写手将无情淘汰机械写作的记者。endprint

(二)增强技能,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闻传媒想要长足发展,记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不可或缺。从当下媒体竞争环境和新闻传播力的角度来看,记者如果是简单地拼凑新闻,或根据固有的模板填充新闻,先不论机器能否取代记者,记者也将被岗位淘汰。与此同时,记者掌握单一性的技能或知识将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记者需要进一步提升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能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调查研究和深度报道中,创作更具人情味和感性色彩的新闻。在提高自身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汲取机器写作之精华。若不想被取代,必先擁有主动权。机器新闻写作依赖大数据技术,记者也要成为数据型记者,具备大数据总结和分析能力,发掘复杂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增强对数据的深刻解读和宏观把控能力。同时记者也应成为技术型记者,读懂机器新闻写作背后应用的技术,了解其生产流程,对机器新闻写作提供有效建议。总之,记者需要从多方面提高,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人机合力,奏响新闻写作的新乐章

记者与机器写手彼此互补,能各自发挥其优势,如机器可以处理复杂庞大的数据,将海量的信息进行规范化、模式化处理。记者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新闻人性化语言、段落逻辑关系方面进行构思,在价值观、参照框架等方面对机器新闻进行把关,避免机器写手打破常规出现违背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进而影响新闻的传播力。记者不应单纯的把机器新闻写作当做对自己的威胁,也不应过分依赖机器新闻写作带来的便捷。记者应该明白,人一直都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机器新闻也是人类智慧、人类技术的结晶。人和机器人之间可以说是一种附属关系,机器写手可以帮助记者简化包括复杂大数据的新闻编辑,这其实是机器写手利用自身的快速计算、总结优势帮助人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机器人毕竟不可能取代记者的新闻专业能力。比如,美国最早应用机器人新闻写作,但至今仍未发现有传媒机构因机器人写作而发生大规模裁员的现象。

总之,在新闻领域,机器新闻写作不会取代人类,因此记者对机器的过分恐惧也是多余的,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带来变革的理性认知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机器能够撰写具备完整新闻要素的消息,但新闻的主体布局以及新闻消息中人的状态、情感不及记者,它缺少新闻背后人性思维的提升。机器新闻写作目前大量应用于数据分析性强的财经、体育等领域,部分涉及民生领域,但深度报道方面还未涉及。

综上所述,机器人写手与传统记者之间并不是两条不可相交的平行线。记者应正视机器新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实现人机合奏,谱出新闻写作的新乐章,实现自身角色的嬗变与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写手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5(12):32-34.

[2]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格局[J].中国报业,2015(12):22-23.

[3]孙振虎,张馨亚.机器新闻的发展与反思 [J].电视研究,2016(06):64-6.

[4]刘挺.机器人来了,记者去哪儿[J].中国传媒科技,2015(09):20-22.

[5]张灿灿.编辑记者和新闻机器人的“战争”[J].青年记者,2015(11):95.

[6]吕冰峰.“互联网+”时代,传统记者如何发挥“人”的优势[J].新媒体研究,2015(04):113-114.

[7]李淼.3秒!“机器人记者”瞬间成稿[ 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18.

[8]李政葳.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N].光明日报,2016-5-21(06).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嬗变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明传奇钩沉
传统孝道的嬗变及原因
广播电视网络的嬗变
论北宋美学的嬗变与宋代文书的话语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