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纯
摘 要: “传奇”一词,最早是唐人小说的概称,“传奇”被真正引入到戏曲范畴,成为戏曲艺术的一支是在明代之后,传奇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逐步嬗变发展。明传奇是继元杂剧后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繁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明传奇为在元代逐渐式微的戏曲艺术再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繁荣和发展对后代的戏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明传奇丰富和完整了戏曲发展体系。
关键词: 明传奇 嬗变 源流 文体
戏曲进入明代后,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延绵发展,元之杂剧,因其体制所限,至明代已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由南戏演变而成的,可用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多种声腔演唱的传奇体。明传奇继元杂剧之后,引领了戏曲发展的二次繁荣。明传奇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容、形象多面的人物刻画、别开生面的舞台形式与元杂剧相互应和。传奇作为一种独立的戏曲样式,在明代中期万历年间逐步勃兴发展,这是继元杂剧之戏曲盛世后,戏曲艺术迎来的又一次春天。这段繁荣期,一直持续到清代康熙年间,直至乾隆之后,才被具有区域性的地方戏所取代。即便如此,传奇体从源起到匿迹共延续三百余年,这种生命力在整个戏曲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传奇的界定
“传奇”一词最初是用以指代唐代短篇小说,这一说法始于唐元稹《莺莺传》;至宋代之后,又以“传奇”概称由唐代而来的话本小说;后来的宋元戏文和金元北曲杂剧也称为“传奇”,元钟嗣成《录鬼簿》收录元杂剧作家作品时,分类标目中标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此间传奇即为元杂剧。至明代,“传奇”才逐步成为区别于杂剧的长篇戏曲的总称。吕天成《曲品》中有云:“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可见传奇体在明代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样式。当然单纯地将“传奇”概括为异于杂剧的长篇戏曲并不够贴切,其实入明后的南杂剧已然打破了“四折一楔子”的模式,且剧中的各个角色都可以上场演唱,还有轮唱、分唱、对唱等表演形式。另外,吕天成以为传奇源自杂剧,“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传奇如若追溯,则应是从南戏演变发展而来,南戏早于元杂剧而生这一观点目前也被学界所公认,故究其根本,我们说“传奇之门”应为南戏所开更妥当。但吕天成能够在戏曲体裁样式更迭演变的过程中,捕捉到杂剧与传奇的各自特征与内在差别,已属难得。后世的戏曲评论家和研究者以此为准加以继承发散,自觉地在戏曲批评鉴赏中,把杂剧与传奇划为两种不同的戏曲样式而论。
二、传奇的发展轨迹
(一)传奇的萌芽期
戏曲以传奇的形式进阶入明之初,并未骤然勃兴,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的过程。明初的统治者为了在开国之初巩固封建统治,颁布了一系列针对戏曲演出的禁令:“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在封建社会等级思想的禁锢之下,“俳优侏儒”即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再加上明初搬演戏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戏曲入明初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和蓄势。明代初期皇权高度集中,统治者意在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戏曲作品是以舞台为囿,以娱民为宗的,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明初期的社会氛围并未给明传奇的发展提供宽松明朗的成长环境。
即便明初朝廷已经明确颁布了戏曲扮演的禁令,事实上没能人为地阻止戏曲艺术的发展,在禁令之下,高明所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在明初还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肯定。自古以来,文学与社会政治就是紧密联系的,显然,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深谙这个道理。朱元璋将视线投注在戏曲身上,从维护封建统治、标榜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他从中选择了高则诚的《琵琶记》。正如徐渭所言:“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寂、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日:‘借哉,以宫锦而制提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朱元璋之所以选择《琵琶记》作为教化的工具,一是认为戏曲是一种覆盖力和传播性都极为广泛的传播媒介,二是因为这部诞生于明初期的戏曲作品基本符合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需求——关风化。当戏曲作家把教化意义作为创作基点时,便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达成一致。
(二)传奇的发展期
随着统治阶层开始表现出对戏曲作品的极大热忱,昔日的戏曲禁令也名存实亡,逐渐废弛,致使明初的剧坛充斥教化之风。到了文学思潮澎湃的明中后期,戏曲创作不再是单纯“有关风化”的教化工具,随着剧作家们主体意识的日趋增强,戏曲在明中期以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明传奇至明中后期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曲坛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即昆山腔的改革。昆山腔是作为四大声腔之一,最初是元末曲艺家顾坚在昆山地区小调民歌的基础上汇编改进后形成的,至明代初年遂被定名为“昆山腔”。但受限于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地方方言的表达局限,昆山腔在明初至嘉靖年间的一百多年里还未能与其他三大声腔相抗衡。直至嘉靖年间,魏良辅在北曲曲艺家张野塘的帮助下完成了对昆山腔革新,改革后的昆山腔既负南曲的婉转清丽,又具北曲的雄壮恢宏,兼备南北曲所长的昆山腔一跃成为四大声腔之首。革新后的昆山腔被广泛应用在戏曲作品中,其中较早将昆腔之新声融入戏剧作品的便是梁辰鱼。戏曲大家梁辰鱼用昆山腔婉转柔美的曲调配以典丽的文辞创作了明传奇《浣纱记》,在坊间流传甚广。正是由于一众剧作家以昆山腔度曲填词创作了一批如《浣纱记》等优秀的新的传奇,才使得革新后的昆山腔广为人知。
(三)传奇的全盛期
传奇体经过了嘉靖时期的发展嬗变,终于在万历年间迎来了全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如梁辰鱼、张凤翼、高濂、郑国轩、汤显祖等,这些文人不再囿于诗词创作,将视线转投到俗文学的创作上。文人剧作家的创作走向世俗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传奇作品的普遍质量,也使大量的艺人作家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自觉地提高作品水平以迎合市场的需要。在这一时期的剧坛上,不得不提到两位重要的剧作家:汤显祖和沈璟。汤显祖以《牡丹亭》和“临川四梦”闻名于剧坛,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曾说:“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可见《牡丹亭》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汤显祖在传奇的创作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奇“世俗化”的感染,但更注重戏曲作品中文辞的典丽骈雅,他认为传奇作品应该是仅供个人欣赏的案头之作。这种注重文辞而忽视曲律的创作观,虽然提高了传奇作品的文采和内涵,但戏剧的可读性和可观性却是此消彼长,难以兼得。而沈璟则恰恰相反,沈璟主张宁协律而词不工,早期的沈璟也创作过《红蕖记》这样骈俪的传奇作品,但后期其戏剧在文辞上崇尚本色,注重对戏曲的曲律进行钻研。我们说“汤沈之争”代表着明代中后期“临川派”和“吴江派”这两大阵营的博弈,二者皆有所长,但我们仅从戏曲的传承性的角度出发,文辞骈俪的“临川派”显然具备一定的审美品位。同时随着明代传奇出目数量的增多,演出受作品内容和篇幅限制后,实际上文学性和审美性的提高更有利于这种文学形式的传承。
在1620年到1644年,明代在这风雨飘摇的24年里逐渐走向衰亡。彼时的晚明内有宦官干政,外有外族来犯。时局的动荡使明中期蓬勃发展的传奇艺术再次落入沉寂。其间不乏像孟称舜这样的优秀剧作家,但数量屈指可数。且这些人的创作多集中在于入清以后。本文主要以明代传奇为对象进行研究论述,故言止于此。
参考文献:
[1]钟嗣成.录鬼簿.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吕天成.曲品.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怀效锋.点校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4]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