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感之弦 演绎文本精彩

2018-02-28 07:34杨晓晓尚庆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诗意德育文本

杨晓晓 尚庆妮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课堂故此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诗情涌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促成适合学生情感发展的氛围,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情感易于激发,并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和更加深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就能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目标。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拨动其情感之弦,使抽象的文字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师生共同来演绎文本的精华呢?

一、借助体态语言,体味感情色彩

所谓的动作触发就是教师要用体态语言为教学服务。体态语言是教师利用自身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的非自然的无声语言。通常使用的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语和姿态语。教师必须驾驭自己的情感,在教学的时候根据文本蕴含的情感因素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语文独有的阴阳顿挫和延伸、手势、面部表情的适度变化来表达文章不同的情感,由此创设出和课文内容、情感相互和谐的气氛来。一种商量的语气,一抹赞许的眼神,一束信任的目光,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自豪。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可以说,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师,才能推动诗意的课堂顺利教学。无论在生活上遇到任何挫折,教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生活中的每一份感悟,用语言、眼神和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播无声语言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善于运用和蔼可亲的目光扑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就无形中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鲁提辖拳打店小二时“揸开五指”和打镇关西时“抡起醋钵大小的拳头”这两个动作,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让学生在鲁提辖的惩治爪牙和恶人的情景中体味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也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和匠心,同时,对于那些上课不集中的同学来说,也起到了调节他们情绪和注意力的作用。

二、运用音乐渲染,产生情感共鸣

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在语文课堂上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做一番心灵的旅游,充分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情感表现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能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音乐渲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音乐,以声传情,让音乐成为语文课堂上情感跳动的音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古曲,让学生领悟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情感旋律是何等的悲慨激荡。那优美的旋律既不是哀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演奏出的小夜曲和梦幻曲,含蓄、隽永。其作品感情又是那么热烈、深沉,看来确实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的抑扬回旋。如此一来,学生沉浸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再导入课文的教学,这无疑创设了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的整个基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文本情景中,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人文教育。

三、抓住重点语句,体验不同心境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正如作家高晓声所言:“作家没有真情实感,是应该无路可走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本大都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意,把文本的思想精华深深抓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例如《背影》中描写年迈肥胖的父亲,迈着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爬过地铁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把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的情感,都含蓄的在言行中表达出来,在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好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好好体验,使其中所包含思想情感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和文本的共鸣。这样才能对词句蕴含的深意有所领悟。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藏的这本集子送给他……”文中的“藏”字,看似平常,但作者用在这里,除了表明送给白莽的两本集子是自己珍藏的,以表示珍贵以外,在结构上还有为下文铺垫的意思。下隔一段,说这本书的下落时,用了不少文字说明三十年来为什么把这两本书带在身边,这是对“藏”字的发挥。两方面对照,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鲁迅先生对这两本书的珍视,才能感受到鲁迅对白莽的厚爱,对敌人的轻蔑的复杂心情。我们只有在阅读中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细心体会,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四、挖掘内在潜力,催化品德修养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渲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汇中。”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质量。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德育渗透时机,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如在学习《马说》一课的时候,在把握文章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我向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又问:“如果你不能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沉思,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我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的最佳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我晓得这虽然只是个别学生的想法,但学生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其次,中学语文课文所选入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故事,阐明做人道理的。可以说,文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所以我们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真挚的父子情,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冰心的《小桔灯》就是抓住了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寡断。可见,我们只有挖准了文本的德育“亮点”,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最后要说的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方法是不一而足的,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合理安排课堂结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作用,让师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上遨游,才能演绎文本的精彩。

杨晓晓,尚庆妮,山东临沂傅庄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意德育文本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