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63
摘要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Ⅰ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甲硝唑灌肠,Ⅱ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Ⅱ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对UC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药效显著,且患者症状好转快。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半夏泻心汤;中药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直肠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结直肠慢性炎症、黏膜溃疡是其基本病理特征,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以20~30岁最为多见。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约11.6/10万,且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尝试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中药保留灌肠对UC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UC患者80例。患者资料均完整,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4岁,平均(32.5±7.8)岁。Ⅱ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3岁,平均(30.8±8.1)岁。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由临床专科检查、内镜诊断等确诊,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①伴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②意识昏迷或精神障碍;③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④已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方法:在常规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对症处理并发症的基础上,Ⅰ组接受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1 g/次,3次/d)+0.5%甲硝唑100 mL灌肠。Ⅱ组接受半夏泻心汤加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其中半夏泻心汤(半夏15 g,人参、大枣各20 g,黄芩、干姜及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1剂/d,分早晚2次温服,随症加减:①伴气滞者,加陈皮、木香;②伴湿浊蒙蔽者,加佩兰、藿香;③伴阴虚证者,加玉竹、石斛。同时选用自拟中药方(败酱草、白及、白头翁及黄连各20 g,槐花15 g,蒲公英、金银花、五倍子及紫花地丁各10 g)保留灌肠: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常规清洁及消毒肛门,给予上述药汁缓慢灌注,药量约150~200 mL/次,具体以患者无便意且下腹温暖为宜。两组均持续治疗及观察3周。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治疗后基本无相关症状及体征;②显效:治疗后相关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④无效:未见症状与体征改善。主要从肠黏膜充血及水肿程度,腹胀、腹痛及排便情况等方面判断。同时记录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
统计学方法:由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类数据利用X2检验,以n(%)描述;计量类数据利用t检验与(x±s)描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Ⅱ组施治后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Ⅰ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医证候总积分(3.27±0.34)分,显著低于Ⅰ组的(4.25±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UC通常被归于“泄泻”或“痢疾”等范畴论治。因脾虚湿盛,复因外邪内侵、饮食积滞、七情不和,致脾失健运、脾胃虚损,而成泄泻之症。我院所用半夏泻心汤基础方出自《伤寒论》,方中半夏有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的作用;人参是大补元气要药;干姜可温阳散寒;黄连、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与大枣、炙甘草诸药合用,可共奏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该中药汤剂中的人参、半夏、黄连及炙甘草等还具有抗炎、解热、镇痛及增强免疫等作用。而中药灌肠是中医学的另一特色疗法,经此方法治疗,药液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直接作用于病灶,可避免損伤肝脏,提高治疗安全性;败酱草、蒲公英及槐花诸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排脓之功,能够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解除组织粘连,并加快溃疡灶吸收。
本试验显示,Ⅱ组经上述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Ⅰ组的65.0%,与相关研究观点大致相符。并且,结合两组的中医证候记录结果分析,发现Ⅱ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后也有显著下降,患者里急后重、大便溏泄及脓血便诸症缓解更快,整体优势相比Ⅰ组明显。
综上所述,对UC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药效显著,且患者症状好转快,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