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42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00例,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逐步明显减少,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既往的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方式,而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手术治疗则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临床应用均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技术和设备也越来越成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得到广泛应用。为探讨介入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均经妇科检查、B超诊断为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28例,肌壁间肌瘤72例;年龄28~50岁,平均(38.6±3.3)岁;继发性贫血40例,经期延长50例,月经量过多62例。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由右股动脉穿刺置鞘,用猪尾巴导管于腹部主动脉下段造影,选择4Fcobra导管及3FS-P导管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然后经导管缓慢注入造影剂,确认子宫肌瘤血供情况,使用微导管插入子宫肌瘤动脉内,灌注庆大霉素和先锋霉素。栓塞前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2~5 mL,然后经导管缓慢推注PVA颗粒进行栓塞,然后用造影剂观察栓塞情况,证实完全栓塞时方可停止栓塞,退出导管。术后常规抗炎治疗。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治疗6个月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逐步明显缩小,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既往的治疗手段中,主要采用激素疗法和手术切除。为了维持激素治疗疗效,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在长期服药的过程中激素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且一旦停药,容易复发。子宫切除术虽然能够从根本上治疗子宫肌瘤,但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并且由于子宫的切除会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能力,无论是对患者躯体还是心理均会产生严重的刺激,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介入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其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术后不易复发,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中,不仅取得了显著的近期疗效,而且远期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在对患者进行子宫肌瘤栓塞治疗时,临床医生应根据正常子宫和肌瘤的血供情况来选择适宜的介入治疗方案。正常情况下,在介入治疗完成后,子宫血液会近乎完全中断,6 h后子宫的血液供应会由侧支血管及卵巢动脉代替。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对短时间的缺血耐受性较好,所以在血流阻断的这段时间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对缺血敏感的肌瘤细胞耐受性差,会发生变性坏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逐步明显缩小,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與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