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平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显现。本文重点介绍了笔者如何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關键词 课程标准;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9-0112-02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要努方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如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尝试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农村学校,上成学校相比较,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社区课程资源。但是,我们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必须也只能立足于校本课程资源。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加以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尝试:(1)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7页,人教版)有一个调查《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目的是了解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生活环境;尝试对生物分类,学会做调查记录。我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上述目标,还要求学生对自已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深入了解,进行拍照,挂牌,达到让人一看就能认识的程度,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活动结束后,我将每个学生的文本资料、影像资料加以整理,以《为校园植物制作身份证》为题,作为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获得了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2)我校有一个雨量测量站,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其职责是负责测量嘉陵江支流南河的雨量变化。我带领学生对该雨量测量站进行参观,并且请其负责人王永春对学生进行了介绍和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通过参观,并查阅近十年的降雨统计记录,最后写出分析报告。然后我把学生的分析报告进行整理加工,以《荣山地区近十年的雨量变化及降雨时段分析》为题,作为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市一等奖。该调查报告对于荣山地区防洪抗旱、农作物裁培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生活经验是一笔财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尝试:(1)我镇大地、高坑、和平等村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每年有很多的外地人到山里去挖兰花。不少学生家里也栽培的有,包括我校不少教师也载培的不少。但是,都长势不好,基本不开花。因此不少的学生、老师来请教如何才能养好兰花,我灵机一动,就此提出了一个校本课题《野生兰花(惠兰)的驯化与保护》。我在每个班级建立了一个子课题小组,由喜欢养兰花的教师任组长,喜欢养兰花的学生为课题小组成员,分别从野生兰花的生长环境、野生兰花的分布状况、野生兰花的近期数量变化、家养兰花的环境、兰花的生长开花所需要的条件、野生兰花驯化的价值、野生兰花的保护措施共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经过2年的研究与试验,最后得出了养兰花的基本理论。并且把它编成顺口溜,就是:养兰花,有诀窍:保湿润,防积涝;土要松,气要透:喜半阴,忌直照;挖带土,保共生;根要凉,不急躁;农家肥,要腐熟:化学肥,不能用;合理挖,勿断种。不少村民和老师试了后都说效果不错。类似的课程开发还有《龙爪石蒜的栽培》、《八角树的栽培》。
(2)2007年,在组织学生学习《植株的生长》(七年级下册第96页,人教版)一节内容时,有个课外实践《对某种植物进行无土栽培》,同学们进行了实践,但是因为我班上有不少的住校生,所以很多同學们没有办法及时添加营养液,结果有的人因为营养液过少,植物吸收不到水分而枯萎,有的人因为加的营养液过多,出现烂根。我及时的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李桂斌同学提出了利用棉布吸水现象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在我的指导下,李桂斌同学发明了《懒人花盆》。作为科技小发明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获得了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三)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尝试:(1)我镇交通状况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光灰灿烂”可以作为概括。就是天晴光灰,下雨灿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七年级下册第52页,人教版)一节内容时,有一个探究《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目地是要让学生学会五点取样法,了解当地空气质量。我结合荣山实际,把它进行了深。不仅让学生对不同地方的尘埃粒子进行了采集和测量,还和王俊、王绍辉老师一起带领学生对产生尘埃粒子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随便对学校到党家岩加油站2000米范围的交通进行了调查,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最后把学生调查报告进行了整理,以《荣山地区交通状况调查》为题,作为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市一等奖。
(2)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荣山、大石两镇的基础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广元也得到了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荣山、大石两镇的河道治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整齐、漂亮的河堤保坎,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年安然无恙的老河堤成了悬空危堤,4座水泥桥被洪水冲毁,3座拦水坝被毁坏,给沿河两岸的农业生产及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到底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十么,真实情况又如何,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调查,写出《南河支流荣山段河道治理状况的调查报告》,作为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了2011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省、市、区级奖励。
(四)就地取材,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镇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在煤矿里有很多的化石。据此,我指导学生开展了化石搜集活动;还衍生了利用黄泥来仿制化石。植物资源丰富,开展了植物保本制作比赛。类似的还有树叶粘贴画,奇石搜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当然,与发达地方相比,我们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不高,取得的成果很少。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开展的有效教学活动,我们广元的科技创新活动就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2]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论坛.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退耕还林条例.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