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霞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辽宁 鞍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这一课程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将创新型的知识融入数学课堂存在一定的困难
虽然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现如今应试教育的存在,数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受到抑制,很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最终也只是机械地记忆所学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2.教师忽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还是会经常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课堂体验,并不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是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3.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存在着差异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创新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突破和创新,进而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建模思想。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提出问题:“在河边修建水利调配站,分别向A、B两个方向送水,那么,调配站应建在河边的哪个位置,才能使通向两地的水管长度最短?”第二步,利用多媒体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观看演示过程;第三步,让学生根据教材要求自己动手在纸上设计模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四步,教师引入知识点,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第五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再设计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给了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其思维水平的发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中,更容易实现对知识、方法的创新。例如,在解决圆的切线相关问题时,经常利用辅助线来解决问题,而这几条辅助线又特别相像,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去发现添加恰当的辅助线,并总结了圆的切线辅助线规律口诀:证明圆的切线有两种情况:一是明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时,连半径、证垂直;二是不明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时,作垂直、证半径。已知圆的切线时,常作辅助线:切点圆心莫忘连。这样就使难度降低了,还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遇到问题先主动分析属于哪种类型,再选择恰当的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水平的发展。
3.利用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可以借助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思维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将日光成影的原理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思考成影的条件,在这样一种教学情境中,学生便能够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又如,在讲正方形的应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抛给学生几个问题:(1)要想在正方形的花园中建造小路,并且小路将花园分成等面积的两个部分,有几种分法?(2)如果修建两条相交的小路,并且将公园分成等面积的四个部分,又该怎么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学生的理解而教,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激发其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另外,教师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对数学领域、科学领域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者。
[1]黎武.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1).
[2]李明辉.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