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广西贺州市昭平中学,广西 贺州)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情境教学在高中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小说本身存在着极强的叙事性,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含义,只依靠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语言讲解并不能使其深入理解小说的情感表达以及文章内在。所以,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调动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融入小说中的情境,促进小说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构建高效高中小说教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吸引力、有趣的或者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制造悬念,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学生兴趣大增,迫不及待去阅读这篇小说,去了解其精髓之所在。
又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小说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合理提出有悬念的问题,构建问题情境。“当你第一眼看到《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文章题目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引发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别里科夫为何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别里科夫为什么变成那样的人?”……通过学生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阅读积极性也被激发起来。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小说其所处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要理解起来较为吃力,这就需要寻找小说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通过创设情境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小说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增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祝福》的授课过程中,针对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情境想象,“祥林嫂这般勤快善良的劳动妇女为什么会受到身边人的冷遇?”“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你会怎么做?周围的人又会怎么对待她?”“祥林嫂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她还会受到那样的遭遇吗?”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能体会到当时社会与现在社会的区别,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在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制度下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妇女,她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由此加深了学生对封建吃人的本质和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理解。
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手段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与理解。高中语文中的小说都是精选的经典片段,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独有的思想,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搜索并下载依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文件,在学生诵读文本之后,给学生播放同名电视剧或电影,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外表形象形成更确切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小说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讲解《老人与海》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惊涛骇浪、广阔无垠,很容易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犹如身临其境,能更好地感知到桑迪亚哥的出海打鱼之艰辛。又如,在教学《雷雨》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雷雨》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清晰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对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外在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主旨。
小说表达的情感以及主旨仅仅通过自主阅读并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针对小说中的各种人物进行角色饰演,再现小说情境,能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更直接地设身处地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从而理解人物本身的思想感情,领悟小说表达的主旨思想,提升小说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边城》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饰演,将《边城》中的故事情境进行再现,体会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的不同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变化,进而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又如,在《雷雨》的授课过程中,分角色饰演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残忍、虚伪的阶级本质,感受到作者渴望革命的风暴快速涤荡旧势力的热情,促进小说教学的有效实施。
总之,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巧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说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小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高效高中小说教学课堂。
[1]缪海燕.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6(9):38.
[2]苗利飞.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小说篇目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庞丽红.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