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文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三中学,福建 龙岩)
课前笔者总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考虑教法,仔细琢磨学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笔者把“备课”当成“磨刀”。首先,笔者会把要教授的课文读上几遍,自己先对课文有个总体印象,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等到课上和学生交流。然后,笔者会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其中“课文研讨”部分必须仔细阅读,圈划重点,以便课上与学生分享。最后,笔者把重点、难点、疑点整合消化,考虑该如何传授给学生,该怎样深入浅出,使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所以,笔者每天在钻研教材、考虑教法、琢磨学法上要花不少心思和时间。可幸的是,笔者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笔者始终认为课堂45分钟最关键,也一直要求学生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还要求学生学语文必须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解决课内、外的问题。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笔者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是高效率的。
首先,笔者会安顿好学生,要求全体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才开始讲课,否则讲了也白讲。因为一贯都这样做,所以笔者的学生一看见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就能马上安静下来。
其次,笔者上课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能认真透彻地分析每一个重点、难点。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大家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让小组先讨论,再由老师不断启发,一步一步地将正确答案从学生的思考中给导出来。
再次,笔者让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认真记好笔记,始终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如有:朗读训练、有答题思路的引导、有答题技巧的指导、有文本阅读的指导、有归纳总结的方法指导、有记笔记的方法指导等。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课,老师就得认真上课;要求学生要精神抖擞地听课,老师就得激情洋溢地授课;要求学生得认真工整地记笔记,老师就得认真工整地板书重点内容。所以,笔者每天上完两节课后,嗓子和双腿都会感到些许的劳累。可幸的是,笔者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快乐。
另外,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与历史、政治、哲学等有密切联系,与现实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因此,教学时,笔者注重将语文与其他学科串联起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经常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他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每学完一篇课文,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养料。笔者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学会批判性地吸收。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始终注重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所以,老师不能松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笔者也从中获得了很大进步。
学生的学习也要演奏好“学习三部曲”:课前预习、上课、复习和作业。在认真预习和专心听课的基础上,及时复习,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笔者能及时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比如:配套教材的练习册,要求他们第一步,用黑色签字笔认真做,思考了还不懂的问题可以跳过去;第二步,对着标准答案用红笔批改,对的打钩,错的打叉,并用红笔在旁边订正。不懂的问题看答案,理解后以复述的形式用红笔写上去。每讲完一课,收上来老师检查;第三步,考前复习时,着重看用红笔书写的内容。因为一贯都这样要求,学生也就习惯这样做了。要培养好这样的习惯,老师也得持之以恒地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这样学生也就不会松懈。所以,笔者每天要花不少时间来改作:上第一、二节课时,第三、四节课时间改作;上第三、四节课时,第一、二节课时间改作。可幸的是,笔者也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从基础抓起,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因材施教,不断学习,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