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建忠 杨天菊
(成都市华阳中学,四川 成都)
考试中学生丢分最多且不知道原因的就是文本解读(即课内外阅读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老师评讲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文本解读这一块丢分最厉害。同时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也是耗时最多、收效最少、学生最不感兴趣、教师最无可奈何的一块。
文本有着对文化的负载功能。中学文本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或准文学作品,文学即人学,它立体、丰富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和超越某一具体的现实生活,因而对它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包括情感、气质、个性、追求等。同时,要实现语文文本的审美价值,就要通过对深蕴着美感的作品的涵咏、品味和全身心融入其中,培养个体对语文美、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能力,久而久之必将收到怡养性情、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功效。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文本解读的多重功效,势必在文本解读的误区中越陷越深。
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已经具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由此形成了自己在文本解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价值关怀,尊重他们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但实际解读中,有的教师仍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被动的对象,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死板地把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结论,扼杀了学生解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体验不到自己作为解读主体的快乐。长此以往,教师的结论便成为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规范。
文本解读不只有一种方式,采用不同的解读理论和方式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仅用传统的单一的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丰厚的内蕴,势必造成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和单一性,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多层意蕴的流失,更不用说去给学生的解读“导航”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对于维纳斯为什么非断臂不可的问题,学生不太理解,如仅用传统的理论去读解,恐怕难以讲清,而这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使我们知道断臂是为了给欣赏者留下空白,留下更多再创作的空间,但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还得用接受美学来为学生解读,同时用精神分析理论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这就是文本解读的个人体验。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用同一种文本解读方法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更多更广的理念和方法去解读。
教师只有准确地解读文本才会做好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十分关键。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章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抓住文章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很快地进行文章内容的解读,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文中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和成长足迹,顺着这一线索我们就不难把握文章内容。
内容精彩靠语言,语言的魅力在于文章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并且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直接或间接体现。把握关键词句研读文本,带动学生思考,对文本的解读有积极推动作用。比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时,找出其中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设问:为什么唤不出来,那是司马大人呀?为什么出来了还半遮面?难道是丑,还是演奏的需要,还是内心痛苦而羞涩?引导学生探究。
为了便于理解,可借助文本外的知识,比如:文学常识、背景资料。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而且年代久远,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理解文本就有一定难度。如九义教材八年级课本《马说》一文,文中的马具有象征意义,文中描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如果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经历,就会理解文章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的象征意义。
总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从中,我们可见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把握文本的内涵,科学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实施“三维的教”并还课堂给学生,这样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