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成
(敦煌市黄渠中学,甘肃 敦煌)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让初中化学教学由之前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错误倾向得以改观。在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学中,教师意识到了实验教学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加强了实验教学改革。但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不良行为。本文在针对化学实验当中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其实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这门全新的自然学科具有无穷魅力,化学实验更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虽然多姿多彩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但他们面对操作步骤繁琐,需要认真观察、用心计算的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不少学生参与实验仅仅因为好奇,他们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缺乏细心,只看热闹,缺乏深入分析现象背后原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化学实验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存在照抄课本内容、敷衍了事的不良行为;另外,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害怕腐蚀、害怕发生爆炸等现象,害怕失误……有思想包袱,不想做实验的不良行为也屡见不鲜。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明明对实验很感兴趣却缺乏动手操作热情的不良行为,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持续性兴趣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将纯粹因为好奇心理产生的不稳定的直接兴趣转化成为可以支持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持续性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情境创设,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并且通过设疑、引领学生释疑,让他们体验科学推理的快乐。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完成,在分组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同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分别担当起操作、观察、记录的重任,并且在探讨过程中集思广益,感受合作探究的快乐。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铁的性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寻找透明的容器,分别在其中装满水、装上少量的水、不装水,然后分别在其中放入一根铁钉,在十天的时间内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对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做到,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组展示,并说出实验结果。再讲铁钉生锈的原理时,他们的探究欲望极为强烈,思考、发言非常积极。
为了避免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引发学生厌倦心理,避免照搬照抄课本内容的现象发生,教师应该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教师在实验当中应该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科学探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化学实验当中进行创新,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实验、对照试验的比例;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教师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材料以及可以随时取用的家庭小实验,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过程中,原本应该出现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现象,结果实验过程中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导管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当中,导管末端首先将一段紫色的液柱倒吸上来,一会儿又掉落回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他们议论纷纷起来,经过讨论后,发现应该是部分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导致导管内压强暂时降低,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据调查资料显示,对化学实验存在恐惧心理的学生高达百分之十以上。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遏制了初中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化学能力提高。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规范、熟练的操作,出现问题时的从容果断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讲明利害,告诉学生应该“慎为”,而不是“不为”的道理,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实验氛围,这有益于他们紧张情绪的缓解。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性评价,少消极性评价,这也是避免学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前提。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实验开展过程中,虽然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但是实验教学不能因此故步自封、止步不前。实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深入探究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想出防治对策,让学生乐于动手操作,乐于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