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霞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天水分校,江苏 靖江)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每个学生的个性、身心及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体育的优势及作用,并循序渐进地为其传授相关体育知识,使其掌握体育技能,并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效果,这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体育教学中,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带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使其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体育技能水平,而且教师应非常关注和了解每个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包括性别、个性、身体素质、心理以及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一些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很强,还有学生跑步有突出的能力,还有的擅长跳高或跳远。教师要全面、综合地去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或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的目标及任务,开展多元化、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通过体育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并真正发挥这种差异性教学的作用,调动并打开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教育学家孔子所提出来的,孔子当时也是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所采取的一种有具体针对性的教学,即因材施教。而这种因材施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非常适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在个性、身体素质、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例如,学生在柔韧性、速度、力量等这些方面的素质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若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以“一把抓”的方式,那么在柔韧性、速度、力量方面有较高能力的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太过简单,没有学习的兴趣与挑战性,但一些在这些方面素质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又会感觉到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久而久之会对体育学习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逐渐也就失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那么以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那么,为了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身体体质及在个性上的差异性,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一把抓”的教学模式,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引导,这样即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可因为某一个学生而对整个教学的进度与目标产生影响,这样也会给所有学生的有效学习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那么教师可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高效高质的教学效果。
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那么最好的引导“老师”是兴趣。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其学习效果也就更好。学生个体不同,其体育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并不是问题,但若学生无法提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引导一些体育素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时,应重点挖掘和放大他们的优势和长处,树立学习自信心,促使其勇敢、自信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感受和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而且,教师应细心观察和留意每个学生的心声或需求,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所提出的诉求进行反馈和及时解决,比如有一些同学在身体不舒服时,教师则可调整这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好、温暖的体育学习环境,使其之后更好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体育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然后结合每一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展开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引导,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